后 记
这本小说集收录了我从开始写科幻小说以来的大部分的作品,包括我在《新科幻》上发表的处女作《时振》。这篇小说的出现完全是个意外。那是我读研究生时选的一门文学院的专业选修课,课的名字大致叫做“科幻电影赏析”——总之听上去是个很好拿学分的课程。然而,第一次上课的内容便出乎了我的意料:在课上,吴岩老师表示,这是一个科幻写作培训课。就是这个偶然的事件,让我开始认真考虑起写作这件事来。那门课虽然是吴岩老师开的,但讲课的却是另外的一些科幻作家。开始几周是夏笳,接下来是星河和杨平。在星河老师上课的那几周里,我完成的写作课作业便是这篇《时振》——这篇稿子也是我修改次数最多的,前后至少有六次大幅改动。
开始写作虽然是硕士期间的事,但其实我很小就开始接触科幻小说了。我最早看的一本科幻小说集是一本比32开还要小的册子,名字我已经不记得了,故事也模糊不清——因为当时就没太看懂。那是我小学四年级的事,当时是从辅导我小学奥数的哥哥家里借到的这本书。那时候我对任何有文字的东西都饥渴无比,经常是看一会儿奥数书里的“七桥问题”、“牛吃草问题”之类的东西,然后再看一会儿科幻小说。那些小说现在大部分都不记得了,只有《高塔下的小镇》《巴比伦塔》等很少的几篇还有些印象。
读本科的时候我写过一些非常短的作品,但从未发表过。当我把《时振》投给《新科幻》杂志的时候,也没对它报太大期望。然而我很快就收到编辑多拉发来的邮件,告知我收稿的消息,确实让我喜出望外。从那以后,我便开始连续在《新科幻》上发表科幻小说。在这本集子里,除《时振》外,《重力虫》、《昆仑》、《迷雾》、《坏掉的时光机》都是首发于《新科幻》上的。我一直觉得《新科幻》与《科幻世界》相比,具有一种不同的气质,感觉上,它对硬核科幻更加宽容。现在,这个延续了十几年的阵地已经没有了,不得不说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
之后我开始在别的地方发表小说。这本书里的《单孔衍射》、《井中之宙》是发表在《文艺风赏》上的,《勾股》等几篇千字科幻则是在“小科幻app”上发表的。《单孔衍射》先后被《北京文学》《小说月报》等主流文学刊物转载,而《勾股》在我把它链接到新浪微博上后,阅读量也很快突破了150万。这些事情都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信心,特别是在我屡屡被科幻杂志退稿的那段时间。
写作科幻以来,认识了很多朋友,包括“I科幻写作小组”里的游者、奥叔、女佣、李健、封龙,参加蝌蚪比赛认识的萧河、灰狐,以及神交已久却从未谋面的阿缺。与他们的交流让我在写作上获益良多。
最近我的精力主要放在一部长篇的创作上。写惯了短篇,对于长篇的架构颇有些不习惯,这对我是一个新的挑战。我希望能在明年完成它,也希望它能受到读者们的喜欢。
By 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