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9章 北上无变数
又是蒙蒙细雨,远处灯火忽明忽灭。
张宣凝负手卓立于甲板之上,任着细雨洒在身上,河水因巨舟的移来,涌拍堤岸,沙沙作响,而水手巧妙的拨动河水,保持巨舟在河心的稳定。
此时,已经是大业十二年八月十一日,而陈长林在身边恭谨而立。
当年在张宣凝在杨公宝藏中获得二个面具,一个基本上已经废了,没有用了,还有一个却从没有戴上,当下就戴上,却是一个三十余岁人,看起来就是商人,并无特殊。
自张宣凝取下了永嘉郡,陈长林就拜见主公,移子弟二千人,到水师之中,高占道就任水军大都督,实际上掌握着水师的任免、后勤、家小,而陈长林就任第一水师第一任都督,掌握着实际水师指挥大权。
这时,船队,早已经穿过了洛阳,离长安已经不满数十里。
张宣凝叹息的说着:“圣上下令开挖修建南北的大运河,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连接起来。如此浩大的工程,利于千功万代,别的不说,将南方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运往长安和洛阳,就是圣上之功了,我们现在才能直上长安。”
“但是圣上开此运河,动用200万劳夫,运河开成,死者十之四五,近于百万,也使圣上怨声四起,起义因此层出不穷。”陈长林说着,他的家族,因为隋吴郡太守沈法兴而受到大祸,对朝廷当然没有好感。
张宣凝望了他一眼,从容一笑,却没有再说什么。
这次前往长安,当然就是一举把杨公宝藏取出来,此时隋炀帝南迁,兴师动众,人员数以百万,南北来往船队不计其数,吸引了天下所有人的眼光,混在其中,区区千人之数,微不足道,根本不吸引人注意,此时不取杨公宝藏,还等什么时候呢?
五月,夺取永嘉全郡,并且收降苗海潮,耐着心思,等了二个半月,由于这时军政骨干多了,因此花费的时间就少了,二个月半来,就整顿好了郡治,又在永嘉郡征八千步兵,一千水师出来。
本来为王者,不应远离自己的根据地,但是杨公宝藏必须亲自去取,而且,这时,自己二郡,可所谓固若金汤,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大敌来袭。
这是从战略上选择而得的最好结果。
此时,卢明月,大业十年,率起义军十万人屯据祝阿而起事,被隋将张须陀之袭击,仅余三万,如今又聚众十万,寇陈、汝间。
而起义军王须拔占领高阳郡,朱粲拥众数十万,寇荆襄,僭称楚帝,建元昌达,占有汉南诸郡。
最重要的有二点,第一,李子通自号楚王,建元明政,偏偏就在江都郡,而杜伏威部集结余部,以六合县为据点,重整旗鼓,六合县是什么?六合县就在江都郡,离隋炀帝的江都宫不满百里。
一想到这个,张宣凝就发梦也要笑出来了,好吧,这样二条虎狼在江都虎视耽耽,你隋炀帝不解决他们,还想干涉我?真是扯谈。
心中也对李子通和杜伏威大加鄙视,江都郡有一十四万户是不错,但是是这样好吞下的吗?现在战略地理错误,也就只有拼命和隋军进行不断消耗战了。
这点就决定了二人成不了气候,消耗几年,天下大势就已经演变了,就没有机会了,如是早早转战其它区域,避开隋军重点地区,以二人才干,最怕起码可以割据一方,并且有时间来巩固和发展,只是现在说什么都没有用了,他们根本没有多少退路可言,只有一门心事攻下江都再图发展了。
这正是张宣凝所需要的,这甚至不算是阳谋了,而是一种天地人的掌控,就如国手落棋,一下子就决定了自身早期发展的一帆风顺。
至于以为有挫折才有成功的人,也许在日常生活中算是歪理,但是在天下之争中,一错就万劫不复,一次挫折就很可能再也没有办法翻身,有这种思想的人,都是纸上谈兵之辈,一上阵就是死身族灭的下场。
就拿杜伏威来说吧,这个世界的杜伏威已经是四十岁的老头了,但是在真实历史上,此时应该是十九岁,真正的少年英雄,远在李世民之上。
李世民毕竟靠着世家之力,而他区区一个贱民,白手起家,自十六岁就在大业九年九年起兵,大业十年就称将军,击败隋将宋颢,合并苗海潮、赵破阵等部起义军,势力就达到五万以上,这时才十七岁。
大业十一年,杜伏威才十八岁,占领历阳郡,兵力已经膨胀到十万,这时,只要他小心翼翼,夺下江都郡,统一南方不过是三年内的事情,那时,隋炀帝根本来不及去江都,只能留在洛阳。
一旦形成这样的格局,李渊,甚至瓦岗军都无法顺利崛起,必须和隋军决死战才能统一北方,而杜伏威大可从容统一南方,坐看北方大乱,一旦时机成熟,几方消耗的差不多了,就可北上统一天下,说不定这时连二十四岁都不到——这才是千古一帝,十六岁白手起家,二十四岁统一天下,就凭这个过程,历史上必称其武略第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