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部 第二十六章 旁观者清(第4/5页)

萧元时静静听了,也知道他说的甚有道理,只是心中难以释然,转头又看向萧元启,“莱阳王是东海之战第一功臣,你也说说看,这收复之战的时机,到底要等到什么时候?”

收复淮东三州,是萧元启极力想要躲开的差使,被直接问到难免有些唇角抽搐,忙低头躬身掩饰了过去,恭恭敬敬地答道:“荀大人向陛下解释的,确实是当下的实情。东海虽然比我大梁国小力弱,可水战却是他们的强项。这三州被淮水天险所隔,游离在外,位置与众不同,并不是不计代价大兵压境就能取胜的。”

“那莱阳王的意思是……”

“与东海前线之战,其实从来没有停过。请陛下相信东境将士,一旦时机合适,自会奋勇不懈,为朝廷夺还国土。”

萧元时低下头,将兵部奏折拿在手中翻转了好几下,慢慢道:“朕允准兵部所奏,按功行赏。可收复淮东国土总归还是当下的第一要务,如果朝廷一直商议不出好的方略,是不是应该请长林王出出主意啊?”

他这句话几乎算是凭空飞出,议事的朝阳殿暖阁内突然间一片凝滞,连荀白水都呆呆地看着他没有反应过来。

“怀化将军因罪夺了军职,北境军也撤番改了旗号,但长林府的王位是皇祖封赐,这个没有动吧?满孝后子承父爵是规矩,朕说的长林王指的是谁……各位卿家是真的不明白吗?”

最初的震惊感过去后,晋勋等几位朝臣都意识到没有必要接这个话茬儿,齐齐低头垂眸不语。荀白水脸色有些发青,费力地稳住自己,躬身道:“陛下所言极是……但萧平旌固然是天下赞誉的奇才,这北境东境,情形还是大不一样……再说了,先长林王的孝期仔细算来,怎么也得过了年尾才满,何况他当年不是说过嘛,王爵富贵犹如浮云,臣以为还是不要再多搅扰的好。”

萧元时抬头看了他一眼,并未就此争执,转而翻开兵部奏本下附呈的功臣名录,开始一一询问这些人的具体功勋。

按兵部提议及礼部的安排,军功位居前列的十位东境将领都会在腊月进京,面圣领赏以示嘉奖。这其中最能引发萧元时兴趣的人当然非岳银川莫属,听过晋勋的军功介绍之后,还要再问问莱阳王对他的评价。

说句实话,萧元启在整场战事中要隐藏的秘密实在太多,像岳银川这样的低阶武臣,他事先没有认真研究过,战时自然也会尽量不与之接触,对此人的了解并不比晋勋更多,只能笑着回答一些虚辞套路,“前方御敌,最怕背后的暗箭,微臣出征后能那般顺利,多少都是得益于芡州一战发现了军情泄露,兵部为岳将军请的这个头功,的确是实至名归,无人不服。”

萧元时听得双眸发光,手指在岳银川的名字上重重一点,吩咐礼部道:“这样的功臣自当重赏,等他腊月进京的时候,朕想要单独召见。”

随着礼部的沈西躬身领旨,这次御前廷议算是到此结束。晋勋的奏本已得允准,中途所生的微微涟漪也跟他没多大关系,所以这位老尚书对结果最是满意,自朝阳殿退出后,便高高兴兴地走在了前头,反倒是荀白水面色郁沉,刻意放慢脚步,示意萧元启在阶下暂停片刻。

“淮东三州国土未复,不仅陛下挂念,更是我等朝臣心头的重担。当然你说的也对,仓促行事,很可能事与愿违,让东境陷入泥沼,可一味地等待时机也不可取,这大致的收复方略总得要开始慢慢筹划了。”

莱阳王当下在朝堂的所有根基都来自于东境战功,若按照荀白水以前的习惯性做法,应该不会让他在同一个地方耕耘过深,眼下之所以会突然摆出一副深为倚重的样子,不用多想也知道跟小皇帝方才提到了长林王有关。

“收复国土自然人人有责,但相关方略还是应由兵部牵头主理,”萧元启故意朝向晋勋的背影看了两眼,“需要把晋大人请回来商议吗?”

“主理自然是兵部主理。不过你曾是东海之战的援军主帅,怎么都不可能置身事外,如果平日里不是太忙,还是抽空思谋一下的好。”

“瞧大人您说的,我手上又没有别的差使,能有什么忙的,每日里闲着也是闲着。”

“清闲富贵人人钦羡,有什么不好?”荀白水仰头呵呵一笑,拍了拍他的手臂,“你跟老夫这样的普通臣子不一样,陛下将来加封宗室,你怎么都是头一份。这顶上王珠一颗一颗加上去,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哪里需要每日忙碌?”

萧元启的眼睫顿时跳了一跳,“荀大人这是在说笑?陛下还有两个弟弟呢,将来加封宗室,我怎么可能是头一份?”

荀白水见他果然在意,笑意更深,“这个你放心。太后娘娘和陛下心里都清楚,两个未长成的庶弟不宜加恩过深,怎么都不会压到你头上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