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垂拱四年,八月初三,天气晴朗,万里无云的天空像一个大穹庐,罩住了绿色的大地。
东都城外的洛河流水滔滔,绵延不绝。在洛河最宽处的北岸,立着一座长、宽各为五丈的方形木台。巨大的木台由四根柱子支撑着,柱子深深地插在洛水的岸边。高台高达五丈,直耸云霄,正是接近上苍之所。现在,太后马上就要登上这座高台,祭祀上苍了。
午时已到,这是天地之间阳气最盛之时。乐声响起,旌旗飘舞,锣鼓喧天。太后身后是连夜赶到东都的都督、刺史们,还有宗室、外戚,多达万人,再加上外围的百姓、禁军,这次洛水祭天大典足有数十万人参加。在剿灭了越王李贞、琅琊王李冲的叛军后,朝堂上再无反对太后之声,太后更是将自己加尊为“圣母神皇”,作神皇三玺,大赦天下。
此时此刻,太后在前,皇帝李旦在后,率领文武百官,开始了大典。太后穿黑黄衮服,头戴冠冕,佩鹿卢玉具剑、火珠镖首、白玉双佩、三玉环,脚穿朱袜,足蹬赤舄,沿着阶梯一个人登上了祭天大台。她的儿子——皇帝李旦在祭天大台下跪下。
太后登上五丈高的高台。她的左右是珍贵的宝器,汇集了天下的黄金、珠宝、玉器,发出的光芒不亚于太阳。太后要按照《昭和》《致和》《咸和》《九和》《显和》《敬和》《钦和》《齐和》《德和》《和》《通和》《归和》这些章节来祭天。随着《昭和》乐章的响起,太后对天跪拜,将祭祀之酒洒入底下滔滔不绝的洛水之中。之后,九百九十九名司仪齐声歌唱《大享拜洛乐章》:“舒阴致养,合大资生。德以恒固,功由永贞。”太后再次请来御酒,将酒洒入洛水。司仪又唱:“升歌荐序,垂币翘诚。虹开玉照,凤引金声。”至此,第一章方才完结。
与此同时,狄公和元芳慌张地从东都南门出来,来到了祭天大典的木台前。狄公被李多祚的禁卫军拦住,他亮出官牒,表明身份,李多祚让他和元芳进了内围。狄公没有跟着人群围观祭天大台,而是远观高台下的四根柱子。在这块凸起的土地上,两人合抱才能抱过来的粗大柱子深深地插入地下。
狄公仔细观察着这四根柱子,这些柱子乍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他来回走动,从各个角度观察柱子,直到看见一丝异常:西北角的柱子有些倾斜!
狄公看了看柱子,又看了看身后。身后大约一里外隐隐有一座土坡。狄公带着元芳,向土坡飞奔而去。很快,二人便远离了祭天的人群和守卫,来到了土坡前。狄公仔细观察这座土坡,捡起一块泥土,放入手中,用手搓捏,感觉黏糊糊的。狄公让元芳拿出三丈长、可以折叠的探铲,将其深深地插入土坡周围的泥土里,将地底的泥土带出来。
元芳试了很多次,探铲带出来的地下土都并无异常。他累得满头大汗,却一无所获,几乎快要放弃了。最后一次尝试时,探铲往下的阻力骤然消失了。元芳大惊,继续往下探,直到再次碰到了土壤。狄公连忙让元芳拔出探铲。果然,地下有将近五尺高的地道,只是不知道源头在何处。
远处的乐声嘹亮地响起,狄公听得出,乐章演奏到了《敬和》,祭典已经过半。他心中如火烧一般焦躁不安。
狄公和元芳探测到了距洛河三里远的一座山坡上。狄公紧张地遥望,忽然发现有一棵树孤独地立在山坡之下,他大为疑惑。这座光秃秃的山坡下为何单有一棵树?他和元芳急急忙忙地来到了这棵树下。狄公仔细地观察这棵树,突然看到了端倪:“元芳,将此树拔了。”
元芳放下探铲照做。虽然树干有一人抱这么粗,但是元芳轻易地就将树拔出来了——这棵树竟然没有树根,下面是一个深洞。狄公要下去,被元芳拦住:“大人,我先来。”
元芳拔出钢刀,踩着陡峭的阶梯下了洞。他们往前走了几步,洞内漆黑一片,阴冷潮湿,空气里有股发霉的味道。元芳在前,警戒地注视着前方。洞果真是通往洛水的。狄公和元芳往前,一直走到了尽头——有根大柱子直插地道,它正是支撑高台的西北角的柱子。在他们的头顶,便是太后的祭天大台。
一个黑影站在柱子下,像幽灵一样。
“前面的是人是鬼?”元芳擎着火把,大声喊道,手摸向了钢刀。
“元芳,不可妄动。”狄公在他身后道,“前面之人是骆宾王。”
果真如狄公所说,失踪了许久的骆宾王点燃了手中的火把。他蓬头垢面,骨瘦如柴,两只眼睛在火焰的照耀下熠熠发光,像来自地狱的鬼火。“狄公,很荣幸,再次见到你了。”
“荣幸属于我。”狄公走到元芳前面,“观光先生,你让我好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