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第2/6页)

高中三年艰苦岁月,北风呼号下,为了御寒,我偷偷地骑自行车带着母亲为我缝制的大草铺袋子,来到老百姓的麦秸草跺边,拼命地装满,带回来铺在床上,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则铺上了用棉絮加工的草绿色的棉垫子,惬意地躺在四周鼓囊囊的麦秸草铺上,嗅着干燥的麦香,我倒感觉像是躺在丰收的麦田里。没有袜子穿,脚皴得像故乡风吹雨打的辗轴,抽一把麦秸草放在土黄色的球鞋里,权当是鞋垫。我常常一周回家一次,背着母亲给我准备好的一大包袱煎饼,还有母亲为我熬好的一大塑料桶子草药。那时,我得了很严重的鼻炎,每天鼻涕涟涟,不知吃了多少霍胆丸,就是不管用。母亲领着我来到降媚山上,专找一种秋天干枯的类似荠荠毛的根茎很大的草,挖回家为我熬汤喝,听说那是一种治疗鼻炎很有效的草药。

阴暗潮湿的宿舍里,几个高中同学正在骂骂咧咧地打牌,我则从老百姓的场院里抱了一大捆玉米棒子秸,点着火,温热母亲为我熬好的草药。

“他妈的,狗里上冻——阴冷!涵穹,你能不能别让那些棒子秸冒烟,呛死了。把火生得大一点。老K,你出。”同学李云峰叼着一根烟催促王得志出牌。

“嘟嘟!”外面传来了敲门声。

“快!快收起来!别打了!是不是班主任?”李云峰把烟“嗖”仍进了火堆里,跳下炕去开门。

“怎么是你?!吓我们一大跳。”敲门的是同学李夏雪。

“我找李涵穹,去教室讨论《野火》第三期。”班上成立了一个《野火》文学社,我们几个爱好文学的同学都是编辑。

“这是我给你买的鼻炎药,你看管用不管用。”李夏雪说着把药递给了我。

我接过药来,报以感谢的目光。“多少钱?我给你钱。”我说。

“别瞎说,这药真买的话你买不起。孙宗池的这篇《追求》不错,放第一版,这次轮到你刻蜡纸了。”李夏雪忽闪着眉毛说。

“好啊,呆会油印的时候,你别嫌弄一身油渍。”我爽快地说。

从高一开始,李夏雪就是我同桌,她除了文笔好,其他学习成绩都较差,我便成了她的业余老师。久而久之,双方便也没距离了。我们经常交换着彼此的煎饼,品尝着不同的味道。班上搞文学演讲比赛,她积极帮我策划。我喜欢长跑,一身汗渍的衣服,她偷偷地帮我洗掉。当我在运动场上驰骋奔跑的时候,她双腿一盘,长发春风飘逸,坐在地上为我呐喊加油。

她长得确实一般,一般的脸蛋,一般的肤色,但有一副好身材,走起路来摇摇曳曳晃着胸脯馋得那些无聊流口水的同学,还竟然给她起了个外号“八叉”。那时,每个同学都有个外号喊着玩。而从小受大家庭吵吵闹闹的影响,资禀超俗,不为物羁,桀骜不驯的我高中时就选择了逃避,喜欢独处的那种静的空的美,喜欢一人独荡在婆娑世界里独吟悟静悟空,把浪漫激情深深地压抑心底,喜欢那种“以静觉心”“性空缘起”的虚幻的感觉。高中时不知从什么途径知道了南怀瑾,很无知地看到他对《圆觉经》的解释,对老庄之道、《易经》《金刚经》的探究,以及他的《禅海蠡测》《论语别裁》,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等都引起我浓厚的兴趣,为了高考,我不得不收敛自己,潜心背诵演算那些我根本不感兴趣又不得不借这条途径跳出农门的考试课程。天知道我怎么会对这些东西那么感兴趣,一看到这些东西,就像上了赌瘾一样,因此我也赢得了一个绰号“老道士”。

当时很奇怪,行云流水的“老道士”对“八叉”就是没有感觉。或者从小与娜娜一起呆惯了,心中产生了定格。我心目中反复出现的那个人是那种顾盼眉飞体态婀娜窈窕杨柳轻摆妩媚百生的形象,我努力使自己对眼前这个文学爱好者产生兴趣,可就像咀嚼着破棉絮做着那些无聊的参数方程一样,我没有任何感觉,只知道如大旱之望云霓,低头拼搏如何去掉打在自己身上的那个世世代代的烙印,盼望有一天如蝉蜕一样扒掉自己身上的农民服装。

然而,1988年,我所在的中学以150名高中毕业生一个也没考中大学的结果,惨然地让我告别了三年的煎饼生活。群情激愤的学生在找遍了自己身上所有没有考中的原因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把学校教室里所有的日光灯所有的课桌所有的能砸的砸了个稀巴烂。而我则闷蹲在使狗河边,听着“哨钱儿”在“吱吱……”叫着,“节柳”在“啦啦”作响,“赌了”在“赌了——赌了——赌了”地哭泣,“问应哇”在“问应——问应——哇,问应——问应——哇”

在一片烦恼郁闷中,我于当年9月选择了二中进行复读。教室前绿油油的葡萄园激不起我青春的激情,我只能把头尽量低的和课桌一样平,把头插进书本里,试图从里面啃出一个大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