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
译后记
李静滢
《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是冰岛作家斯特凡松所著“男孩三部曲”的第一部,后两部是《天使的悲伤》(The Sorrow of Angels)和《人的心灵》(The Heart of Man)。三本书的内容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背景均设定为一百多年前的冰岛,寒冷苍茫遥远孤寂的冰雪世界。
这部小说的情节并不复杂,只是叙述了一个男孩在三个昼夜里的遭遇。故事从第一天傍晚开始讲起,男孩和好友巴尔特从小村庄的咖啡馆返回海边的渔民小屋,带回了巴尔特从盲人船长那里借到的长诗《失乐园》。第二天凌晨,他们随船出海捕鱼,不幸遭遇暴风雪。巴尔特因为在出发前诵读《失乐园》里的诗句太入迷,忘了带防水服,结果冻死在男孩怀中。男孩伤心欲绝,当晚顶风冒雪独自出发,翻山越岭去替巴尔特还书,一心想在还书后告别人世。幸运的是,他没有摔死、没有冻死,在跋涉三十多个小时后平安到达了咖啡馆,把书还给了船长,最后在咖啡馆主人的劝说下决定暂时留下来生活下去。作者在叙事过程中穿插讲述了男孩的身世,以及其他船员和村民的故事,全书行文风格冷静从容,描写简洁有力,却又笔触细腻,充满悲悯。
卡夫卡曾说,我们需要的书,“应该是一把利斧,砍向我们内心冰封的大海”。在阅读和翻译这部小说的过程中,我体会到的正是这样的震撼。悲莫悲兮永别离。从生到死,从死到生,男孩经历的短短三天就仿似人生的一个隐喻,令人扼腕叹息。然而,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悲惨的命运,并不会抹去人们对梦想的追求、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温情的渴望,恰如作者所说:“或许他们心中的光亮并未完全熄灭,或许不论如何仍有希望。”
这本小说是用冰岛语创作的,我的译文由菲利普·拉夫顿(Philip Roughton)的英译本转译而成。英译本的书名“Heaven and Hell”是贴近原文“Himnaríki og helvíti”的直译,译成中文则是“天堂和地狱”,对中国读者来说未免冷漠生硬,缺乏阐释空间。收到我的译稿后,编辑经过数月斟酌,才把书名确定为“没有你,什么都不甜蜜”。这是弥尔顿在双目失明后创作的《失乐园》中的诗句,是男孩和巴尔特反复默念的句子,也是巴尔特留给男孩的最后一句话,因此别有深意。
菲利普·拉夫顿翻译的冰岛文学作品英译本曾获牛津魏登费尔德翻译奖等多项奖项,读者和评论者都很认可他的译本,认为译文忠于原文,与原文的风格相近。这本小说没有刻意展示独特的文化因素,凸显的是直指心灵的永恒主题,因此不论从冰岛文翻译还是从英文翻译来看,产生误解误译的可能性都很小,我在翻译中需要注意的,就是忠实于英文版本的内容,传递出小说的精神。
小说的原初文本是冰岛文,从英文转译当然并非理想的做法,但是从原文翻译也并不意味着拥有绝对的权威,如果缺乏文学素养以及对原作精神的体认,从哪种语言翻译都很难给出令人满意的译文。作为译者,遇到自己喜欢的作家、喜欢的文本,确实很难拒绝翻译的诱惑。编辑最初询问我想不想翻译这本小说时,我曾想婉拒,可是后来收到样书,读到男孩再次上路,迎向漫天的大雪、黑暗的夜晚和满是寒冰的世界时,真的是泪为之落、心为之哀。作者笔下那浓郁的夜色,那壮阔的海、冰冷的雪、甜蜜的爱,那些怀着希望为生存奋争的人,令我无法不为之心动。即使转译会招来批评又有什么呢?我只想把这本书用诚恳有力的文字呈现出来,让更多的人读到它。
在对生命的永恒追问之外,这本书从开篇就强调了词语的力量、文学的力量。男孩、巴尔特、船员的女管家、咖啡馆的主人、盲人船长,无不是爱书之人。一方面,对文学的热爱让巴尔特失去了生命;另一方面,文学可以超越生死,像呼唤亡灵一样唤回既往的生命。或许文学翻译的意义,也就在于赋予原文新的生命。
小说中没有出现男孩的名字,而我们也无须知道他的名字,因为我们每个人身上或许都有这样一个男孩的影子,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这样一个孤独的少年,透过时间的薄雾,我们仿佛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模样。斯特凡松用朴素的文字勾勒出了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我希望我的译文能真实展现出他们的面貌,然而译文完成,这些人物也就在翻译文本里获得了与我无关的新的存在。我来,我译,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