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八 · 如 是 我 闻 二
题解
本卷可以说是杂事一箩筐,忽而官场事,忽而家务事,阳界冥间不时转换,奇闻异事娓娓道来,忠孝节义侃侃而谈,体现了《阅微草堂笔记》的一贯风貌。从体裁而言,将《阅微草堂笔记》划为“小说”,的确有些勉强,因为纪昀刻意避免了《聊斋志异》的表现手法,他自以为得意之作,体例固然合理,但缺乏生趣,使得《阅微草堂笔记》少了文学作品的显著特征。纪昀忽略文艺的本身特征是故意的,在对民众宣教的内容和方法上,他尊崇汉儒而诘难宋儒之苛察,但是在文学观上却接受了道学家的观念,以“神道设教”作为写作的根本出发点。“神道设教”一语出于《周易》,“大传”、“易传”解释“观”卦时说“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下观而化也,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意思是说国君祭神时以酒灌地而没有献上牺牲,但虔诚忠信而又肃静,臣民观而化之,也会效仿,圣人以神道设教,天下就会臣服守礼,不敢作乱。纪昀用“神道设教”作为创作宗旨,显然是统治阶级巩固社会制度、整饬社会秩序的需要。为了表现劝善惩恶的思想,为了使道德训诫更为直观,他写市井生活的通俗故事;而为了突出自己的观点,他又宁愿使故事情节粗略简朴。
先叔仪南公言:有王某、曾某,素相善。王艳曾之妇,乘曾为盗所诬引,阴贿吏毙于狱。方营求媒约,意忽自悔,遂辍其谋。拟为作功德解冤,既而念佛法有无未可知,乃迎曾父母妻子于家,奉养备至。如是者数年,耗其家资之半。曾父母意不自安,欲以妇归王。王固辞,奉养益谨。又数年,曾母病。王侍汤药,衣不解带。曾母临殁,曰:“久荷厚恩,来世何以为报乎?”王乃叩首流血,具陈其实,乞冥府见曾为解释。母慨诺。曾父亦手作一札,纳曾母袖中曰:“死果见儿,以此付之。如再修怨,黄泉下无相见也。”后王为曾母营葬,督工劳倦,假寐圹侧。忽闻耳畔大声曰:“冤则解矣。尔有一女,忘之乎?”惕然而寐,遂以女许嫁其子。后竟得善终。
以必不可解之冤,而感以不能不解之情,真狡黠人哉!然如是之冤犹可解,知无不可解之冤矣。亦足为悔罪者劝也。
注释
圹(kuànɡ):墓穴,亦指坟墓。
译文
已故叔父仪南公说:王某、曾某,一向是好朋友。王某喜欢上了曾某的妻子,趁着曾某被强盗诬告,暗中贿赂狱吏把曾某弄死在监狱里。王某正打算请媒人说合娶曾某的妻子,忽然后悔起来,就放弃了原来的计划。打算作功德来解除冤仇,又一想佛法有无尚不可确知,于是他把曾某的父母妻子迎请到家里,奉养得十分周到。就这样过了好几年,耗费了他一半的家财。曾某的父母意下不能安心,想让寡媳嫁给王某。王某竭力推辞,奉养更加殷勤。又过了几年,曾某的母亲病了。王某侍奉汤药,衣不解带。曾某母亲临死时,说:“长久承受厚恩,来世用什么来报答呢?”王某把头磕出了血,详细陈述了实情,恳求她到阴间见到曾某的时候,代为解释。曾某的母亲慷慨地答应了。曾某的父亲也写了一封亲笔信,塞进曾母的袖子里说:“死后如果真的见到了儿子,把这个交给他。如果再要结怨,黄泉之下就不要相见了。”后来王某替曾母料理丧葬,督工辛劳困倦,在墓穴的旁边打了个盹儿。忽然听到耳边大声说:“冤仇就化解了吧。可你有一个女儿,忘记了吗?”王某顿时惊醒,过后就把女儿许嫁给了曾某的儿子。后来王某竟然得到善终。
本来是肯定解不开的冤仇,却用不能不解开的情意来感动对方,真是一个狡诈的人啊!但是,像这样的冤仇都可以解开,可见没有解不开的冤仇。这个故事也足以用来劝勉那些愿意悔过的人。
从兄旭升言:有丐妇甚孝其姑,尝饥踣于路,而手一盂饭不肯释,曰:“姑未食也。”自云初仅随姑乞食,听指挥而已。一日,同栖古庙,夜闻殿上厉声曰:“尔何不避孝妇,使受阴气发寒热?”一人称手捧急檄,仓卒未及睹。又闻叱责曰:“忠臣孝子,顶上神光照数尺。尔岂盲耶?”俄闻鞭捶呼号声,久之乃寂。次日至村中,果闻一妇馌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