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弃眷恋?
《北青萝》比较特别,这首诗在《唐诗三百首》中也被选出来。我觉得它并不是李商隐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可是从中可以看到李商隐曾经有这种心境。我为什么说这不是李商隐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这首诗让你感觉到他好像已经完全忘情了,比较像读佛读到很深,已经把华丽眷恋全部都舍弃掉的感觉,事实上李商隐留下来的美学典型不是这一类。
“残阳西入崦”,崦嵫山是传说中太阳回去睡觉的山,这里是残阳,李商隐的生命经验都是从这样的意象开始书写起,有种晚唐的华丽感。“茅屋访孤僧”,这个句子我们比较不熟悉,从来没有看到李商隐跑到茅屋里去找一个和尚,他好像一直都流连在宴会、繁华中,现在他去访孤僧了。“落叶人何在,寒云路几层。”这是描写自然,同时又在讲自己的心境,枯冷的秋天,叶子都掉完了,“人何在”,好像讲在生命的枯萎中,自己到底要在哪里安身立命,所以才去访僧,才去求道。这其中的“人”与“路”都是象征,是要找真理的路、求道的路、生命领悟的路。这么多云弥漫在前面,路到底在哪里?有一点迷惑。“庄生晓梦迷蝴蝶”中,李商隐的“迷”与眷恋牵扯不开,他总是迷惑于华丽的东西,现在却是“寒云”,有一点冷。
这首诗的调子比较冷,下面的诗句更明显:“独敲初夜磬,闲倚一枝藤。”刚刚入夜的时候,一个人坐在那里敲庙中的磬,念着佛经,倚靠着一枝藤杖。“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这个时候李商隐正在读《楞严经》,《楞严经》里面一直提世界是微尘,我们自己的生命微小如沙粒,沙粒还谈什么爱恨?《楞严经》是对爱恨的一种提醒与解脱,提醒世界不过就是微尘,是虚幻的状态,你的爱或恨其实是自己假造的虚幻之象。李商隐好像在告诉自己,我何必又有爱又有恨?
我把这首诗选出来,是想让大家看到李商隐有时候也为情爱的纠缠烦恼,就到庙里住一住,敲敲磬,读读佛经,他最后一句说得很清楚,就是提醒自己为什么老是有这些爱恨的眷恋。
李商隐读佛经没有读通,我们当然很希望他没有读通,如果他读通了大概就没有这些诗了。李商隐始终在舍得与舍不得之间徘徊,《楞严经》当然是要人舍得,他读完经以后,觉得自己好像可以舍得,所以对自己说“吾宁爱与憎”。第二天起来大概就忘了,又开始去“春蚕到死丝方尽”,后一种生命经验是李商隐留给我们最美的感动。因为里面有热情,如果没有热情,就没有“吾宁爱与憎”了。爱与憎就是对热情的舍弃,李商隐一生也没有真正舍掉热情,他总是告诉自己舍掉吧,舍掉吧,但还是舍不掉。在舍得与舍不得之间,才有了“庄生晓梦”的经验,也才有了“珠有泪”的经验。热情是李商隐的诗最大的特征,王尔德也是如此,他们文学的基础都是热情,甚至是激情。
正是因为有激情,才产生了巨大的幻灭感。正是因为太过爱这个人世间,才不畏惧受伤地去拥抱。王尔德写的故事中,夜莺把心脏贴在刺上面,唱出最美的歌声。大学生在写情书的时候,听到了夜莺的歌声,他说:“今天的夜莺怎么叫得这么美?”他从来没有听到夜莺这么美的声音。它心脏越痛,声音就越美,最后它所有的血液都到了玫瑰花当中。这里完全在讲一个人为了自我完成,热情不断地流注。读到《北青萝》,会觉得李商隐如果完全照这样写下去,大概不会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也不会有爱与憎了。但李商隐最大的特色就是缠绵,就是牵扯不断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