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与啼
《泪》是李商隐非常特殊的一首诗,因为这一首题目非常清楚。也许李商隐作为一个诗人,忽然有很大的兴趣去了解人在什么时候流泪。或者如果我们把题目缩小一点,我想他是在问,他自己什么时候流泪。一个充满了情感的诗人,在这里提到了六个不同的落泪时刻。一个是“永巷长年怨绮罗”,“永巷”是古代宫殿里面囚禁有罪妃嫔的地方,这些女子年纪很轻,非常漂亮,穿着非常华丽的丝绸衣服,可是她们永远住在一个不可能见到人的最冷清的地方。对李商隐来讲,这大概是一个使人落泪的生命状态。“离情终日思风波”,第二个使他落泪的场景,大概是人与人的告别。告别之后,产生了很多思念。在思念当中总是牵挂着对方的船是不是碰到了巨大的风浪,会发生危险。这种心情上的牵挂,这种对于自己所眷恋的人的焦虑感,会使他落泪。
我们看到他一步一步点出泪可以在不同的状况流下来。在正统文学中,一般的男性文人不可能触碰这个题目,可是李商隐忽然给予大家可能认为代表柔弱、脆弱的“泪”很高贵的评价。泪与热情有很大关系,我们不要忘记“蜡炬成灰泪始干”,或者是“沧海月明珠有泪”都和“泪”有很大关联。李商隐在他的生命主题里面,一直把落泪这件事情作为最重要的情操来看待。生命里面的落泪并不完全因为我们狭窄的私情,很多生命的状态使人落泪,比如朋友的告别,比如一个女子的青春被耽搁。
“湘江竹上痕无限”,这里用到典故,李商隐常常在第三句、第四句时用到典故,这是唐朝律诗的习惯,到第三句、第四句的时候,构成一个对联的形式,是对仗最严格的部分。这一句是讲古代传说里面的舜在南边死去以后,他的两个妻子赶到江边,在湘江边哭悼他的时候,泪水流下来,使得湖南这一带的竹子成了所谓的“湘妃竹”,据说上面好像有泪的斑痕。这里面很自然看到民间传说的痕迹。在大自然当中,留着许多古代神话中的记忆与经验。这是为爱人的死亡哭泣。
“岘首碑前洒几多”,“岘首碑前”是大家不太熟悉的一个典故,是有关古代一位叫羊祜的人的故事。他在一个地方做官做得非常好,当地老百姓对他很怀念,在他死去以后,为他立了一个碑,到了他的忌日,会带着祭品去祭悼,这个时候百姓们因为怀念他而哭泣,他的碑上常常有许多泪水。我们发现泪在很多不同的状况下流下来,不止是狭窄的所谓私情甚至是艳情,人在感动的时刻就会流下眼泪。
我相信对李商隐来讲,“泪”这个主题在这首诗里面是很有趣的一种思考方式。我相信所有的读者在阅读这首诗的时候,大概也会有一些企图和愿望,会回想自己生命当中那些落泪的时刻。生命中的动情时刻,也许随着年纪的增长会越来越少,可是动情的那个时刻如何被看待,如何被珍惜是不一样的。就像李商隐曾经写过的“沧海月明珠有泪”,泪被当成珍贵的事物来看待。在这首诗中,泪的主题一直带出不同的事件。
接下来第五个事件出现了——“人去紫台秋入塞”。这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昭君出塞”的故事。一个美丽的女子被冤屈,被嫁到举目无亲的塞外,在秋天告别了自己原来所居住的紫台宫殿,去到大漠,这个时候会落泪,因为命运遭遇了巨大的孤独与坎坷。李商隐一步一步铺叙出生命落泪的情境,也对各种落泪情境做了不同的描述。共同的结果是泪。“兵残楚帐夜闻歌”,这个主题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就是霸王别姬的故事,楚霸王在兵败如山倒之后,到了乌江边,四面楚歌,自己到了国破家亡的时刻,要跟他一生心爱的女子虞姬告别。虞姬舞剑,他唱了歌,最后哭泣了。这个泪是楚霸王的泪,前面是女子的泪,或者是百姓的泪。他连续写了六个事件,全部在讲泪。这是非常非常少见的描写方法。
李商隐点出这个主题以后,不但回应了我们自己对于泪的再思考,同时也扩大到历史事件当中。到第七句,他忽然转了,转成他自己,所有的历史上的泪,对他来讲是他自己的泪的参证,他要讲的是他自己会在什么时候落泪。写了六个历史上的落泪经验以后,转回来变成“朝来灞水桥边问”,他忽然在早上站在唐朝送别高官的灞桥旁边,呆呆地问自己,我为什么会在这里?“未抵青袍送玉珂”,“青袍”是讲一个身份非常低的小公务员,“玉珂”是讲手上拿着非常高贵的信物的高官。他忽然一转,变成李商隐对自己生命的感叹,觉得他这个时候落泪,不是因为要去送朋友,而是因为他的职业。李商隐有一个哀伤,觉得自己作为一个低层的小公务员,在送往迎来的高官当中有种言不及义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