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怀抱百忧中说秦少游
郴江不尽少年心。谁复痴怀捧泪吟。
孤馆来当风雨暮,累予从此绝登临。
上诗是我1999年登郴州苏仙岭,凭吊少游所作。时方初秋,暑威渐退,雨丝绵绵,织愁如幕。我虽明知岭上的“少游驿馆” 只是后人仿建,但馆内陈设,颇存古意,飞尘暗积,悄无旁人,仍不自禁感到一阵凄凉。昔清代大诗人龚自珍离京南下,女儿阿辛捧泪吟诵冯延巳词再四,谓能明词中之旨,我想,大概宋代以后,也该有无数多情的少女,在香闺中幽吟少游的“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洒一掬千秋之泪吧!
苏仙岭因传说汉代苏耽于此山修炼得道而得名,岭上复有古迹曰“三绝碑”,镌的是宋代书法家米芾所书少游的名作《踏莎行·郴州旅舍》。词中“ 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二语,东坡绝爱之,书于扇面,终日讽诵。少游殁后,东坡于扇面后续一跋语,云:“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米芾亦引而书之,一碑而有秦词、苏跋、米元章法书,故名三绝。三绝碑所书少游词,与今天所见的通行本颇有不同,全词云: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知何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残阳树。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宋时“ 树”“ 曙” 同音,据宋人笔记记载,今通行本“ 杜鹃声里斜阳暮”,是为避宋英宗赵曙讳而改。可知米芾所书,当为少游原稿。好友罗艳女士,是湘昆剧团的当家旦角,我曾听她清唱此词,哀怨中见出凄厉与坚韧,的确唱出了少游婉约而又不失风骨的词境。
少游这首《踏莎行》,历来评价极高,被认为是《淮海词》中的压卷之作。不仅东坡爱能不置,少游的好友、同为东坡门下的黄庭坚也认为,此词意境,颇似唐代诗人刘禹锡迁谪楚蜀之间的诗作。王国维则评论说:“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则变而凄厉矣。”这首词是少游由湖南郴州再贬广西横州所作,旅况凄凉,心情积郁,遂成此凄婉中寓悲愤的绝构。
词的前三句,是说夜色凄清,月光和雾气笼罩住了大地,看不见楼台人影,寻不着放舟的津渡,词人理想中的桃花源又在哪里呢?“ 可堪孤馆闭春寒”二句,暗承“ 桃源望断知何处”,以羁旅生涯的辛苦无奈,对照理想的空幻邈远。春寒料峭,词人独坐驿馆,无心行路,只是听着杜鹃凄切的悲啼,看着落日罥 在高树之间,其心情的哀怨幽咽,自可想见,而著“可堪” 二字,更加重意象的表现力。
过片“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用了两个典故。南朝刘宋时,陆凯率兵南征,度梅岭,思念友人范晔,遂折梅托驿使寄去陇上(今甘肃) ,并附绝句一首:“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鱼传尺素” 则化自汉蔡邕《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词人用这两个典故,是表示对在他失意牢愁之际,不离不弃,致书寄物安慰他的友人的感激。“砌成此恨无重数”,是说同是天涯沦落,苦况相形,更增哀怨。人类情感的程度,本是不可量、不可测的,而用了一个“砌”字,就把不可量、不可测的情感变得具象化,仿佛那些愁怀恨绪,是一块块的砖石,砌成了一堵高墙,遮住了来时的路,也遮住了未来的希望。
一结“ 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通行本作“ 幸自”,词意上虽更圆熟,却缺少了原稿无可奈何的幽怨情致。“郴江本自绕郴山”,意思是郴山郴水,本自相依,隐喻词人对朝廷的眷眷之怀,“为谁流下潇湘去”,则谓词人对朝廷原是忠悃一片,却如三闾大夫一样,横遭流放。这两句词所表达的情感,是站在同一阵营、同遭政治打击的东坡与少游所共有的,宜乎东坡写于扇面,讽咏不置了。
少游名观,高邮秦氏子,号太虚,又号淮海居士,词集名《淮海居士长短句》。《宋史·文苑传》说他“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词。举进士,不中。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与己意合”,可见他少年时原是豪侠之气十足的慷慨之士,他爱读兵书,大概是想学习他的祖上,统将领兵,驰骋沙场。少游后来仍以文士出身,是受东坡的影响。他第一次见东坡,是在徐州,东坡读了这位小自己十三岁的才人所作《黄楼赋》,大加青赏,说他有屈原、宋玉之才,并把他介绍给王安石,王安石也非常欣赏少游诗,认为他诗风清新俊逸,仿佛南朝的鲍照、谢朓 。东坡劝他应举读书,挣取功名,以奉养父母,少游这才应试登第,做了定海主簿、蔡州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