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里的测试读《神曲·天堂篇》(第2/3页)

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歌都是诗人对灵魂的拷问。

首先是伟大的圣彼得考试但丁关于信心的问题。俾德丽采对天上的圣徒们说道:

“假使这个人凭上帝的宏恩,

在死亡结束他在人世的寿命以前,

预尝到从你们桌上落下的食物,

请照顾他的不可度量的渴慕,

稍微滋润他一下;他一心一意

想望的东西流自你们所汲饮的泉源。” [149]

诗人蒙天恩,正是因为他有“不可度量”的精神渴慕。因这渴慕,他来到天堂,看见了人间看不见的东西。他不但要看,还要探讨,弄清其根源。而信心,信念,正是精神生存的基石。圣彼得的提问是对“我”的信心的最好考验。“我”是那样的乐于回答,因为“我”急于要说出“我”体内强烈感到的冲动,于不知不觉中,我的“说”本身成了对于信念的最好证实。如果人类的心灵都对某种东西有着共同的感应,如果那种东西给人的精神生活带来巨大的欢乐,促使人的精神世界不断发展,那么那种东西就被证实了。信心是人的精神的属性,它由生命的搏动所决定,由人间的信念奇迹所证实;它又是自满自足的,它在实现自己的过程中证实自己。圣彼得的拷问就是促使“我”实现信念,对于拷问的回答和拷问一起构成创造活动,精神不死,拷问不止。所以“证实”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对于诗人写作者来说也许是每天要做的操练。

“我”是如何样操练的呢?请看描述:

“那倾注在《旧约》和《新约》上面的

圣灵的充沛丰盈的甘霖,

就是那推论式,是它使我达到

这个明确的结论,与此相比……” [150]

人的自我只能通过学习来认识。《旧约》和《新约》引导着“我”认识自身的渴望,进入自身的潜意识,于是“我”发现了周围的奇迹,和自身的奇迹般的变化,“我”还发现:只要虔诚信仰,奇迹就永在。奇迹是来自那神圣的意志,因此做一个艺术家的基本素质就是相信奇迹,相信自我与精神的存在。

由以上得出的结论是:对精神来说,结果不重要,过程是一切。对于信念的惟一证明只能是行动(写作或阅读或其它)。于是也可以说信念就是渴求,渴求越强烈,信念则越坚定,如以下描绘的:

“那圣洁的福音书里的许多章节,

把我所说的那奥秘而神圣的性质,

不止一次地印上我的心灵。

这就是那根源;这就是成为

燎原之势的那颗星星之火,

像一颗天上的星一般在我心中发光。” [151]

二十五歌里关于希望的测试其实也是关于“我”对灵肉统一渴望程度的测试。“我”来到天堂之后,在俾德丽采和精灵们的启蒙下一步步弄清了灵魂的机制和结构。“我”在此处看到的东西,无不加强着“我”的信心与渴望。既然灵肉只能在天地之间分离,既然分离使得灵肉之间的渴慕日甚一日,希望便成了追求之中的永恒之物。地上的人们盼望拯救与公义,天上的精灵因思慕肉体而发光,这奇异的风景中希望的颂歌响彻天庭。

“希望就是对于

未来光荣的某种期待,也就是

神圣的恩典和以往的功绩之产物。” [152]

在渴慕中感恩,又在渴望中建立功绩,而未来在前方招展,这就是希望的蓝图。这个蓝图,是产生在对自身分裂的现状的体认之后。

“我们的皇帝出于他的恩典,

既已命定你在死亡以前可以

同他的伯爵们在他最深的厅堂里相见;

那么你看见了这个朝庭的真相,

可以以此使你自己和他人,

加强那在人间为善人所喜爱的希望……” [153]

朝庭的真相就是人性的结构,灵肉的依存方式。精灵在此告诉“我”,希望是人性的构成,越追求,希望越大,对于两件衣袍(即灵肉统一)的体验越真切。所以俾德丽采说,没有比“我”希望更大的人了。因为这,上帝才恩准“我”在死前游历天堂。

人一旦认识上帝(或自我),希望与被希望的关系就构成了。颂歌中的“他们要依靠你”也可以理解成肉体要依靠精神。至此,“我”完全明白了。

“我的肉体是在尘土里的尘土,

它同其余的肉体将留在那里,

直到我们的数目符合于永恒的天意。” [154]

希望就是这样成为永恒的。折磨人的人性中同时也包含了巨大的幸福。火光中的精灵说出了底蕴之后,全体就沉默下来,一同体会这美好的永恒。而这时的“我”,心中比任何时候都希望高涨,也比任何时候都具有更强烈的自我意识。

经历了地狱、炼狱而到达天堂的“我”,在圣雅各的测试中显出了胸有成竹的新个性。有以往漫长的追求经历垫底,“我”在完善自我的旅途上的脚步越来越有力了。探讨中关于希望的产生、构成、内涵,以及永恒的性质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是在思辩中,而是在“我”对于自我的塑造的努力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