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生活的生活以及由拒绝所证实的生活读《拒绝》
我们读到的实际上是一种艺术产生的过程,以及那个永恒的二元对立的矛盾双方之间的关系。
在离我们小城远得不可思议的地方,便是帝国的首都所在。这个首都对于我们小城的人来说是不可理解的,单是设想我们与它之间相隔的距离都会令人头晕。事实却是,法令在那个遥远的处所制定,然后通过它所指定的执行人上校来施加于我们。我们的小城井井有序,居民们默默地服从着来自首都的命令,谁也不去关心自己份外的事。上校到底是怎样的人呢?表面上,他是税务官,即拿走一切的人;但他又并不是暴君,只不过是由一种神秘的传统决定的最高官员,而我们服从他也是顺从那种传统。他是执法的权威,却又最懂得我们市民的生活。似乎是,帝国的高官们将对于我们市民来说不可思议的东西具体化了,他们将法变成了一个人,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上校。由于这名上校的绝对忠诚,帝国对他是十分放心的。由于上校“人神合一”的双重身分,所以当他生活在我们当中时并不觉得有必要过分强调自己的身分——他太了解我们的需求了。就这样,上校在我们这个小城里过着一种拒绝生活的生活。一方面,他拿走人们的一切,拒绝人们的一切请愿;另一方面,他本人就以这种严肃而刻板的工作来度过漫长的时光。这种以拒绝生活为生活的方式长期以来消耗着上校大量的精力。每当请愿发生,仪式到来,他就像青蛙一样呼吸;他对于人的劣根性是那样地难以忍受,还是不得不坚持站在阳台上演完这丑恶的一幕,直到精疲力竭地倒在扶手椅上。多年来这种折磨周而复始。如果说上校只是为请愿所累,或者说他讨厌请愿,希望请愿不要发生,那也不对,事情还有另一面。无论何时,上校在仪式上总是笔挺地站着,手中握着两根并列的竹竿,身后是完全的虚空,那情形是十分庄严的。他是这个世界不可逾越的墙,而他生活的意义,必定就在这请愿的仪式里。只有人们不自量力的请愿,那结结巴巴的演讲,那战战兢兢的谦卑,才充分体现出他的权威,体现出他作为墙的功能。于是他在受折磨的同时又有种魔鬼样的快感,这也许是他感觉的真正实质。所以市民们卑微的小小的欲望,又是上校活下去以重返那种快感的动力。
那么上校到底是什么呢?他是艺术家的艺术自我,他体现着艺术的最高原则,他的生命由庸俗的市民们的生存请愿所滋养。他为了避免坠入身后的虚空,就一定要融入在身旁拥挤着他的市民;而要统治他的市民们,他又必须站在虚空的最后界限上。这就是他手里握住的两根竹竿的意义——法支撑着他,他也支撑着法;他在这里既代表市民又代表法。两根竹竿只能同时竖立和倒下。
市民们体现着艺术家那顽强的生命力。虽然卑微而庸俗,虽然只能以屈辱和失败为他们的生活,这些奇怪的人们从未想到过要放弃这种生活去过另外一种生活。相反,如果没有上校的拒绝,市民们反而活不下去。他们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一次又一次地参加这种拒绝的仪式;他们精神焕发而又严肃认真,从来不对这种千篇一律的仪式感到失望或厌倦,而是从中得到鼓舞,得到继续生活下去的支撑。所以上校的一次次拒绝就是法对于生活的一次次检验。这种检验当然不是形式,而是生命发展的一个个阶段的总结,哪怕是否定的总结。在拒绝中,法和生命都被赋予了一种永恒的性质。当然,遭到拒绝必然也会滋生不满,不满和反抗是一个人活着的标志;但不满只限于私下里或日常生活中,一旦走上那个阳台去请愿,这种不满就会在超脱中消失,然后请愿被拒绝,新的不满再度滋生。这样看来,最不可理解的就是这些市民们了。为什么会一旦将生活附着于这种仪式,就像吸毒品上了瘾一样呢?这种枯燥的仪式对于他们来说,究竟有着怎样无穷的、外人无法领悟而只有他们自己如痴如醉的妙处呢?他们的热情似乎从来也没有枯竭的一天,永远在暗地里策划、忙碌,选出自己的代表团。阳台似乎就是他们登上天堂去聆听圣旨的阶梯,只是他们对天堂里的事并无很大兴趣,他们的兴趣集中在阳台上发生的这一切里。这一切使他们热血沸腾,过后又使他们从那强大的惯性中获得力量,酝酿新一轮的请愿。通过仪式,他们看到了自身的渺小;通过仪式,他们的灵魂与上校结合,因而领略了上校身后那无比纯净的虚空。我们可以说,是因为有了他们,这些日夜躁动的人们,世界才成为世界,虚空才得以成立。而上校本人,不就是从他们当中选派出来的吗?否则还能从哪里来呢?上校从首都而来只是一个不能证明的神话(因为谁也不能证明首都在何方),或者也可以说是那种神秘的传统信念。奇思异想的小城的人们,在世界的末端看到了上校这堵墙之后,一切世俗的努力都中止在这堵墙的面前;但又不是真的中止,只是表演了一场中止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