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6)

长生和Sam结伴旅行,前往印度,尼泊尔。

在喜马拉雅山麓穿行,雪山、高原、河谷、寺庙、村庄、蓝天白云是永不消失的背景。青葱静谧的茶园,梯田上盛开的油菜花,山坳间花苞累累的花树,到了三月会满山开放,即飞旋落的鸟雀在天空中舞蹈歌唱。

苦行的僧人,晒太阳的老人,兜售鲜花和牛奶的孩童,聊天喝酒掷骰子的男人,劳作的妇人,浣衣的姑娘……迅疾的光阴在东方古国,散落的旧城遗址中沉淀成岁月,流光溢彩,能捧在手心,细细品赏。

Sam不知长生有意绕开西藏,却绕不开心中的情结。每每看见僧侣或藏人,Sam发现,长生的眼睛都会不由自主地发亮。

从德里到达兰萨拉,在瓦拉纳西朝拜恒河,去到佛教的四圣地朝圣:菩提伽耶,鹿野苑,拘尸那伽,蓝毗尼。经印度,尼泊尔边境去往加德满都、帕坦、巴克塔布尔,最后从泰国返港。

Sam随着长生朝圣,顶礼,历遍佛教圣地,何者是佛陀成道处,何者是佛陀初转法轮处,何者是佛陀涅处。他不是佛教徒,对此所知寥寥。一路听长生讲述那关于宇宙神灵,觉悟者的传说,亦觉得趣味,深有所得。每到一处,长生都会用藏文写下一个名字“贝玛”,供养给喇嘛。Sam好奇问过是什么意思。长生说,是我的信仰。

这些旅行,除了Sam参与之外,无人得知。

由始至终,长生将乡愁深深隐藏。是对故土心怀愧疚的人,翅膀折翼,停栖在别处,默默望乡。

记忆如颠簸在海上的浮舟。往事在波澜中若隐若现。思绪陈杂,一直辗转难眠。隐隐又是梦。到后来,他都辨不清是醒着还是睡着,挨到天明。

次日清晨,天色欲晓,长生已起身洗漱。缦华听到他的动静,默默起身穿衣。看了他一眼问道,你昨晚没睡好?

长生说,你也没睡好?

缦华点头。长生说,我吵着你了?

缦华摇头,不是,我睡了一会儿就醒了,想起以前的事,失眠习惯了。精神还不错,放心。

长生不再多问,轻笑一声,同病相怜。

两人下楼出门去,扑入料峭的风雾中。晨曦淡薄,灰蓝的晨雾笼罩着高原小城。寂静如浅海。这城市是被上海对口援建的,街道整饬干净,偶尔传来几声犬吠。街上的店铺大部分还牢牢关着门。只有四川人开的早点铺露出一豆灯光,有人从店里走出来往街面上泼水,蹲在门口清洗蔬菜,等待着即将到来的生意。

简单用过早点,去到扎寺。在寺外遇到昨日在此转经、磕长头的老人,便如熟人一样相互致意问候。长生与缦华以往所见男子最大不同,在于他待人真心,平易近人,缦华跟随他身边,便如日光明照,温暖透亮。

两人走出殿外,走到无人处坐下聊天。长长浮生流离,只如这早晨的安闲时光。总以为一生太长,回忆起来才知不过是片刻光阴过手,一生经过,简单几个词汇就可以概括。剩下,为数不多的几件事在遥远的岁月里闪着温暖而凄恻的微光。

长生说,寂天菩萨说,世上一切幸福,来自于利他的心,世上一切的不幸,来自于对自己的爱。缦华,你和尹莲一样,都是至善的女子。

那个下午,坐在扎寺措钦大殿的台阶上。高原四月的阳光温柔慷慨,耀人眼目。吻伤脸颊。第一次听长生提起尹莲。缦华心头一震,这个名字立时让她想起了“隐秘的莲花”,想到门隅、墨脱,想到仓央嘉措。

这一切,在她这旁观者看来是命定的巧合。尹长生,索南次仁,她心中的仓央嘉措,正是由这个叫尹莲的女人一手带出。命运由此衍生的波澜曲折,宿缘深重,玄机难料,是上苍指引。

对长生而言,那失散的光阴从未存在过,似乎他一直跌跏趺坐在这里。一睁眼,就看见尹莲示现眼前。

他对她念念于心,须臾未曾忘却。诚如仓央嘉措所感慨的:“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挂眼前。肯把此心移学道,即生成佛又何难。”

长生二十三岁的时候。虽在香港读书,假期仍要回到北京。看着尹莲和谢江南恩爱互酬,看着谢惜言一点点长大,看着尹守国一天天苍老,所有的变迁都让他无能为力。

长生在香港读大学的四年,如离弦之箭。发生了什么,尹莲不甚了了。她知长生稳妥,不必拘管太多,相反,幼子谢惜言却令她头疼不已,耗费无数精力。

谢惜言自幼跳脱,并非安稳之人。

八月的北京,暑气逼人。长生去钓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