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北宋王铚《默记》记载,太平兴国三年(978)的某一天,宋太宗派李煜的旧臣徐铉去见李煜。其实他真正的用意就是借机除掉李煜,好堂而皇之地霸占小周后。
李煜一见旧臣徐铉,悲从中来,抱着徐铉大哭不止。随后,李煜忽然长叹一声,脱口而出说道:“真后悔当日杀了忠臣潘佑、李平。”他的意思是如果当初能听从潘佑、李平的劝谏,治理好国家朝政,也不至于落到今天做俘虏的凄惨境地。
然而天真的李煜不假思索地说出这些话,结果自然引起宋太宗的猜疑,从而招来了杀身之祸。
徐铉见过后主之后,太宗召来徐铉问和后主见面后所言何事,徐铉具以实相告,太宗听罢更加忌恨,并在此时就起了杀机。
这天,又逢七夕,正是李煜四十一岁生日。这天的李煜有了难得的好心情,兴致大发,请了在汴京的诸多故人好友来为自己庆祝。
见到故人,念及旧事,对比今昔,满腔幽恨的李煜忍不住提起笔写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阕《虞美人》一挥而就,李煜写罢便命昔日的宫廷歌伎弹奏演唱出来,音韵凄楚,动人心肺,声闻于外。席间诸友人,无不黯然落泪。
里面的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谓写尽世间忧愁。
以水喻愁的名句古来有之。刘禹锡的《竹枝词》便有“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的《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中有“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只李煜自己就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但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汹涌,来得动人心魄,想那一江春水源源不断,奔流不息。把它比作忧愁,那忧愁便澎湃而来,无有穷尽。这该是多大的愁!
此时的李煜恐怕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
往事已经不堪回首,而世间的春花秋月依然竞相开败、盈亏圆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无数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浪漫的日子,不由得触动心中伤怀。小楼上昨天夜里又刮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吧,只是它们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若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春花秋月啊,何时才能不让我看到它们就回忆起往事?那故国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还是原来的样子吗?不对,主人早已不在了,现在应该是荒凉一片了。这满腔的愁啊,到底怎么才能形容?看见这一江春水了没有?就像它一般涨溢恣肆,奔放倾泻,不舍昼夜源源不断。
虽然,李煜的故国之思、离别之愁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依然离不开“春花秋月”、“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他所有词里竟没有一句是哀痛天下黎民的。
但是这阕词,通过凄楚、激越的音调唱出来,和着曲折回旋、行云流水的曲子,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沛然莫之能御”的愁思贯穿始终,惹得众人潸然泪下,为之同情惋惜。
无可非议的是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然而,一语成谶。面对美好的“春花秋月”,李煜却问它何时能了。既然对世间没有了留恋,老天也就遂了他的愿。
当《虞美人》传到宋太宗耳中,太宗大怒,拍案而起,顿时生了杀心。于是宋太宗派一无所知的弟弟赵廷美给李煜送去了含有牵机剧毒的毒酒。李煜敏感地感觉到这杯酒将会是自己这一生的终点,但他无法拒绝。或许他也不想拒绝吧,这愁苦的人世啊,早已无可留恋了。于是他猝然一笑,一饮而尽。李煜饮罢顿时剧痛不已,身体抽搐,最后身体弯成一个弓形,在极度痛苦中结束了生命。
就在七夕这天,一代风流词帝以悲惨的方式离开了人世。生在七夕又在七夕魂归天国,这难道是上天有意的安排吗?
李煜就这样痛苦地死在了小周后的怀里,享年四十一岁。小周后伤心欲绝,对世间再无牵挂留恋,不久便了无牵挂地自尽,追随李煜而去。
小周后与李煜得以合葬,两人终于摆脱了屈辱,结束了人间的恩怨,化作彩蝶比翼双飞。
李煜用他的笔融血凝泪,为我们留下了一封感人至深的“血泪遗书”。
作为一国之君的李煜,他懦弱无能、不思进取、不识人才、贪恋享受、不解民间疾苦等等,毫无疑问是失败的。我们可以这样评价李煜的一生:“可怜生在帝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