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妇吟秀才”到文人宰相韦庄
一首诗在相隔一千多年的两个时代都被查禁,这也算得是奇观了。而其中的一次查禁竟然是作者自己发起的,这是否算是奇观呢?
一个帝国的崩溃
九世纪的大唐帝国,已经是在狂风暴雨中一艘千疮百孔的大船了。在中唐无力回天的“中兴”之后,谁都明白,这个历史上最伟大的帝国已经如同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正在一步步走向自己的末日。
九世纪的帝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朋党之争、政治黑暗、民生凋敝……什么都不缺,缺的只是一根最后压垮骆驼脊背的稻草。这根稻草在乾符二年(875年),终于压了上来。
这年年初,王仙芝、尚让等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发动起义,唐末农民战争爆发。五月,一个贩卖私盐出身的山东人和同族兄弟募集数千人响应,这个人叫黄巢。
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战死,黄巢成为农民军的最高领导人。广明元年(880年),黄巢军队攻克东都洛阳;年底,攻克天险潼关;次年,攻占帝国都城长安。
公元881年正月十六日,黄巢在长安大明宫含元殿即皇帝位,国号大齐。
此时的黄巢大概怎么也想不到,就在第二年,他的重要部将、同州(今陕西大荔)防御使朱温就出卖了自己,投降了唐军。同时,沙陀族李克用应唐朝乞援,率精兵一万七千人南下。黄巢被迫于中和三年(883年)撤出长安,一路上被唐军处处阻击,最后退至虎狼谷(今山东莱芜市西南),兵败自杀。
朱温投降唐军之后,为嘉奖他的“忠诚”,皇帝赐名“朱全忠”。不过,朱“全忠”可一点都不忠,他靠着出卖黄巢起家,在战争中扩大了自己的势力,成为晚唐最大的军阀之一。公元902年,他杀害了唐昭宗,立十三岁的李柷为傀儡,是为唐哀帝。哀帝即位仅三年,朱温就演出了一场煞有介事的“禅让”闹剧,自己即皇帝位,国号“大梁”,史称“后梁”,并在次年毒死了已被废为济阴王的哀帝。至此,立国二百七十九年、传帝二十一代的唐王朝灭亡,中国进入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又一次大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公元881年的那个正月,刚刚即位的黄巢当然也不会注意到,就在他的军队攻入长安的时候,有一个来都城参加进士考试的读书人没能及时逃出,被困在了这座对他来说生死未卜的城市里,这个读书人的名字叫韦庄。
一首命运多舛的诗
韦庄(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市长安区)人。史书说他“少孤贫”,很早父亲就去世了。也许是为了振兴家门,他“力学”,而且“才敏过人”。韦庄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考进士,可是考了很多次都没有考上。公元881年,当他再次应考的时候,黄巢的军队杀进了长安,于是,韦庄就被困在了这座战火纷飞的城市里。
不久,韦庄在战乱中,从长安逃到了洛阳,在这里,他写下了一首堪称在中国诗歌史上命运最奇特的诗:《秦妇吟》。
说到唐代的长诗,人们最先想到的往往是白居易的《长恨歌》以及《琵琶行》,事实上,唐代最长的叙事诗并非《长恨歌》,而是韦庄的这首《秦妇吟》。这首诗借一个在战乱中沦落黄巢军队的妇女(秦妇)之口,为人们描述了公元881年,诗人身在战乱之中的长安,其亲眼所见。在诗中,诗人描写了唐军抵御农民军的不力,也揭露了农民军对百姓的侵凌,更多的,则是描写了战乱中普通百姓所遭遇的苦难。
农民军攻入长安时,都城遭遇火灾:
火迸金星上九天,十二官街烟烘烔。
在战争中哀号的百姓:
家家流血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
百姓们东奔西逃:
扶羸携幼竞相呼,上屋缘墙不知次。南邻走入北邻藏,东邻走向西邻避。
而农民军进京之后:
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韦庄这首诗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很多人家把这首诗刺在幛子上。韦庄从此名声大噪,被称为“秦妇吟秀才”。
从长安逃到洛阳不久,韦庄又到江南避乱,之后再次参加科举,中了进士,担任校书郎。当时王建担任西川节度使,驻扎成都,韦庄前去投奔他,后被任命为掌书记。
公元907年,朱温自立为帝,唐朝灭亡。得知这个消息之后,韦庄便劝王建也即位当皇帝。王建听从了他的建议,便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蜀”,史称“前蜀”,并任命韦庄为宰相。据史书记载,前蜀立国的法令制度,都是韦庄制定的,由此可见,他深得王建信任。
当了宰相的韦庄,讳言自己的名作《秦妇吟》,甚至在《家戒》里明确规定“不准垂《秦妇吟》幛子”。陈寅恪先生说,究其原因,是因为韦庄在诗中描写了官兵抢掠民女之实,而王建本来就是好色之徒,很多民女很可能就是被他掳走的。王建称帝后,韦庄为避主讳,极力查禁自己的这首成名之作,连自己的作品集《浣花集》也不收录这首诗。于是这首诗竟然就这样从中国诗歌史上消失了一千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