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会·登临意?辛弃疾

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兵大举南侵。南宋朝廷大震。

为了支持对宋战争,金统治者在占领区大量强行征收壮丁马匹,一时民怨沸腾,不少百姓举起义旗,奋起反抗,在山东地区,反抗尤其激烈。其中一支拥有两千余人的队伍,为首的叫辛弃疾。

壮岁旌旗拥万夫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辛弃疾出生的时候,北方大片土地已经沦于金人之手十余年了。《宋史·辛弃疾传》有言,辛弃疾少年以学者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为同学,当时人称为“辛党”。两人在选择自己前途的时候,借助占卜,党怀英得到“坎”卦,于是决定留下,后在金国为官;辛弃疾占卜得“离”卦,于是决意南归。

完颜亮南侵未果,被部下所杀。此时中原豪杰并起,当时山东最大的一支部队由耿京领导,耿京自称天平军节度使。辛弃疾起兵后不久,就率领人马投奔耿京,耿京对之十分看重,任命他为天平军掌书记。当时一个叫义端的和尚也起兵反金,有千余人马。辛弃疾前往义端军中,劝说他也归附了耿京。可是不久,义端竟然窃取了耿京的大印逃跑了。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给我三天时间,抓不住义端,我再死未晚。”耿京答应了。辛弃疾估计义端肯定是带着大印逃往金营邀功,于是快马拦截,果然捉住了义端。义端求饶说:“我知道你的真相,你是天上的青牛下凡,力能杀人,希望你别杀我。”这些话当然不能打动辛弃疾。辛弃疾斩下义端头,夺回了大印归报耿京,耿京十分佩服其豪壮。

辛弃疾很明白,虽然义军现在已拥有数万众,但是若无南宋朝廷支持,最终也无用武之地,因此他一直鼓动耿京归宋。耿京终于听从了辛弃疾的建议。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辛弃疾受耿京委派,南渡长江,奉表归宋。宋高宗在建康接见了辛弃疾,对他们归附南宋的行动十分赞赏,并授辛弃疾为承务郎、天平军掌书记,授耿京为天平军节度使,并让辛弃疾把节度使印带回召耿京归宋。谁知辛弃疾回到江北的时候,义军却发生了大变。部下张安国、邵进趁辛弃疾不在的时候,竟然杀害耿京,投降金军,义军群龙无首,几乎分崩离析。

辛弃疾对手下说:“我们是因为主帅耿京才归朝的,没想到事变如此,我们如何复命?”于是辛弃疾约上王世隆和忠义军一些士兵共五十人,径直冲向金军五万人大营。张安国此时正与金将饮酒作乐,根本没料到辛弃疾竟有如此胆略。辛弃疾纵马冲到酒案之前,抓起张安国,放在马背上就冲出大营,来去如风、剽悍善战的金军甚至还没有反应过来,五十壮士的身影就已经消失了。

抓获了叛徒,辛弃疾又召集旧部,得万余人,渡江南下,将张安国斩于市中。辛弃疾惊人的勇武和豪壮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壮声英概,儒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

回到南宋之后,辛弃疾仍然被授予天平军掌书记之职,又任江阴签判,这一年辛弃疾二十三岁。

多年以后,辛弃疾才知道,这段岁月是他一生中唯一称得上叱咤风云的日子,他不无留恋地回忆道:“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回到南宋之后,壮士的热血将遭遇官僚的冷漠,英雄的豪壮将不得不面对庸人的猥琐。也许本能成为南宋最伟大的将军的辛弃疾,却不得不在庞大臃肿却无所事事的官僚机构面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豪气逐渐被消磨,自己的梦想逐渐变成泡影。这是辛弃疾的悲哀,更是南宋朝廷的悲哀,但是却成了宋词的幸运。正因为这内心与外界的强烈撞击,才有可能使天才迸发出悲愤沉雄的火花,点亮一个黑暗的时代,以及无数后人黑色的眼睛。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回到南宋的辛弃疾,一心不忘锐意恢复。宋孝宗即位之后,朝廷有北伐之志,辛弃疾连上《九议》、《应问》等奏章,并著《美芹十论》,论南北形势,双方人才,坚信金国必亡。可是,他的观点并不为当政者所喜。不久,南宋又与金国讲和,恢复之梦又变成泡影。

辛弃疾先后被任命为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安抚使。当时各地多受兵灾,井邑残破,辛弃疾上任之后,均徭薄赋,招纳流民,与民休息,每到一处,皆有善政。而他心中,始终没有忘记北伐之梦,恢复之志。

1180年,辛弃疾时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他上表朝廷,说为了维护地方治安,要求准许建立一支部队,命名为“飞虎军”。事实的真相是,辛弃疾看到当时南宋军队孱弱朽败,“教阅废弛,逃亡者不追,冒名者不举。平居则奸民无所忌惮,缓急则卒伍不堪征行。”(《宋史·辛弃疾传》)为了震慑金兵,他想亲手训练一支能征惯战的队伍,为北伐准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