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说《杨柳枝》、《贺圣朝》、《太平时》

杨柳被谱入乐曲,成为歌词的题材,其由来已很古。“东门之杨” ,这杨柳是男女恋爱幽期密约的地方。“有菀者柳” ,这杨柳是旅行人休息的处所。“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这杨柳是感伤离别的风物。这些都见于《诗经》,可见杨柳是周代人民生活中,早已成为经常歌咏到的东西。到了汉代,西域的胡乐传入中国,汉武帝设置乐府,吸收胡乐,谱成大量的新曲,就是所谓“乐府新声” 。崔豹《古今注》记载横吹曲云:“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二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后汉以给边将军。和帝时,万人将军得用之。魏晋以来,二十八解不复具存。世用者,黄雀、龙头,出关、入关、出塞、入塞、折杨柳、黄华子、赤之杨、望行人等十曲。” 这说明汉武帝时,李延年用胡乐制成二十八个横吹曲,汉武帝出行时,用作军乐。到了后汉,守边的将军也可以用入军乐。到了魏晋时代,这二十八个曲调亡失了大半,只剩了十个曲调。其中有折杨柳,就是唐代《杨柳枝》曲调的远祖。

沈约《宋书·五行志》记录云:“晋太康末,京洛为折杨柳之歌,其曲有兵革苦辛之辞。” 它告诉我们,此时洛阳民间流行唱折杨柳,歌词都涉及从军辛苦之感。可见这时折杨柳从军乐变成为民间小唱,而还没有消灭其军队生活的题材内容。

《乐府诗集》引《古今乐录》云:“梁鼓角横吹曲,有企喻,瑯琊王等歌三十六曲,二十五曲有歌有声,十一曲有歌。是时乐府胡吹旧曲有大白净皇太子、小白净皇太子等十四曲。三曲有歌,十一曲亡。又有隔谷、地驱乐、折杨柳等歌三十七曲。合前三曲,凡三十曲,总六十六曲。” 由此可见汉代用胡乐谱的横吹曲折杨柳,到梁代还在流行。《古今乐录》又记载西曲歌三十四个曲名,其中有攀杨枝、月节折杨柳歌二曲,这是长江上游湘鄂一带的民间歌曲了。

《乐府诗集》收梁元帝以下至唐代诗人的折杨柳词,仍然都属于横吹曲。陈后主诗曰:“还将出塞曲,仍共胡笳鸣。” 徐陵诗曰:“江陵有旧曲,洛下作新声。” 这说明洛阳流行的折杨柳新歌词,是从江陵旧曲传去的。张祜诗曰:“横吹凡几曲,独自最愁人。” 徐延寿诗曰:“莫吹胡塞曲,愁杀陇头人。” 可见自汉至唐,折杨柳虽然屡次翻变但始终是横吹曲,陈后主咏的是胡笳曲,唐人咏的是笛曲。而且是横吹曲中音调最哀怨的。《乐府诗集》又云:“古乐府又有小折杨柳。相和大曲有折杨柳行。清商四曲有月节折杨柳歌十三曲,与此不同。” 这是说这几个折杨柳曲不属于横吹曲。由此也可知折杨柳这一题材,或其曲调,已发展到横吹曲以外去了。

何光远《鉴诫录》以为《杨柳枝》曲起于隋代,他举唐人《杨柳枝》词多咏汴渠为证。这是他没有仔细研究一下《杨柳枝》的来源之误。开汴渠,栽杨柳、劳民伤财,以至亡国,这是隋炀帝的虐政,唐人作《杨柳枝》歌词,就用到这个新的历史题材,以为鉴戒。不能因为唐人作《杨柳枝》词多用隋炀帝的典故,就认为《杨柳枝》曲起于隋代。

曲名折杨柳,汉魏以来都没有改变。但在梁代,鼓角横吹曲中却出现了“折杨柳枝” 这个曲名。到了唐玄宗时代,再度吸收西域音乐,改造旧曲,谱出新声,于是原有的折杨柳,改作《杨柳枝》。《教坊记》著录开元天宝时教坊所奏三百四十三个曲名,《杨柳枝》亦为其中之一。但在这时期,《杨柳枝》还是笛曲,也就是说,还是横吹曲。张祜诗曰:“莫折宫前《杨柳枝》,玄宗曾向笛中吹。”

到了长庆年间,洛阳忽然又流行一支所谓“新翻杨柳枝” 歌曲。这时,诗人白居易正在洛阳,他很喜欢听这支歌曲,就写了八首歌词,另外又写了一首二十韵的五言诗以赞美它。这首诗的小序云:“《杨柳枝》,洛下新声也。洛之小妓有善歌之者,词章音韵,听可动人,故赋之。” 诗中有句云:“乐童翻怨调,才子与妍词。” 又云:“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 《杨柳枝词》八首中有句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这些诗句都说明:教坊旧曲《杨柳枝》,原为笛曲,至此时,洛阳乐师把它改为歌曲,给小妓歌唱了。

段安节《乐府杂录》云:“《杨柳枝》,白傅闲居洛邑时作,后入教坊,” 这一条记载显然是错误的。第一,在白居易以前,《杨柳枝》早已是教坊乐曲了。第二,《杨柳枝》曲调不是白居易的创作,白居易不过给这个曲调配了八首歌词。后来因刘禹锡等诗人的和作,于是《杨柳枝》新翻遂成为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白居易诗中所谓“古歌” ,乃指唐以前的折杨柳;所谓“旧曲” ,乃指开元时教坊曲《杨柳枝》。刘禹锡的《杨柳枝词》第一首亦云:“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这里所谓“前朝” ,有人以为指隋朝,也是错误的,应当是指玄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