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

古人认为,皇帝乃“真龙天子”,真龙一下凡,世间得天平,所以,普通百姓对皇帝的敬仰直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但皇帝深居简出,不是普通人随便就能在街上遇到的。逢到皇帝出巡,基本相当于今天超级巨星登场,不但护驾保镖人山人海,个别区域还要进行道路管制。

话说那一年,赶上宋真宗出游,大队人马浩浩荡荡,十分隆重。道路两旁的群众争先恐后跑去围观,人群汹涌澎湃,部分地区的群众发生了严重的“踩踏事件”。就在这样全城轰动,人皆夺门而出的时刻,唯有一个书生闭门不出。忽然,他的小伙伴跑过来叫他:“哥们儿,赶紧出去看看吧,皇帝从皇宫里跑出来了,机会难得,走过路过千万不要错过,我让隔壁那小子帮占了位置,你速速与我同去!”结果,这个书生头也不抬地说:“将来再见也不晚。”

第二年,这位书生高中进士,果然见到了皇上。他就是北宋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军事家、思想家、政治家——范仲淹。

范仲淹自幼孤贫,出生第二年父亲就过世了。母亲不是正室,只能带着他改嫁,范仲淹也随继父改姓朱。范仲淹读书很用心也很刻苦,为了激励自己,独自跑到寺庙里做寄宿生。苦读尚且不够,范仲淹还进行“苦修”。隆冬时节,他每天熬一锅粥,凉了以后切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吃点咸菜,喝点醋,就算一天的粮食了。后世赞誉他“断齑画粥”正源于此。

一个偶然的机会,二十几岁的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含泪辞别生母继父,踏上了异地求学的路,一步迈进了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应天府书院。这里汇集了许多知名人士,师生交流共同进步的氛围深深感染了范仲淹。藏书众多,是最直接的益处;减免学费,是最吸引人的政策。对于离家的范仲淹来说,这里不失为求学的圣地。有同学看范仲淹生活清苦,就送他些美食,结果范仲淹却不肯吃,他怕自己生活安逸起来以后不能再过苦日子。就这样,范仲淹披星戴月地勤学苦读,终于如愿以偿,从“寒儒”一跃而为“进士”,开启了自己近四十年的仕途生活。

范仲淹曾受宰相晏殊推荐,负责国家图书的整理与分类工作。当时的皇帝是宋仁宗,仁宗虽贵为天子,但施政大权却掌握在养母刘太后的手里。时逢刘太后大寿,仁宗要携百官磕头跪拜。范仲淹挺身而出,上书说:仁宗乃一国之君,君主之尊严乃国家之体面,不能轻易辱没,只要尽孝心行家礼就可以了。接着,范仲淹觉得不过瘾,继续上书给太后,催促刘太后还政于仁宗。可想而知,不久之后范仲淹即被贬官。但范仲淹一片忠心打动了宋仁宗,刘太后一死,仁宗立刻调范仲淹回京。

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李元昊为了逼迫北宋承认自己的历史地位,集结兵力,大举进犯边境。消息传来,朝野震动。康定元年(1040),因边关吃紧,宋仁宗知道范仲淹众望所归,便调范仲淹回京任职。同年,升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相当于副局级干部),命他戍边练兵,守塞建城。到1043年范仲淹再次调回京止,这三年的戍边生活,为范仲淹的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生活素材,他最著名的几篇词作均创作于这段时间。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怀旧》

这首传唱千古的名篇,因写作背景不详存在个别争议。有学者认为,从“水”“高楼”等处推断,这首词应是写于范仲淹戍边回来后,调任杭州时所作。也有观点觉得这首词写在范仲淹镇守边境时。但写作时间的差异并没有影响该词的艺术成就。

上片起笔,范仲淹便从天地磅礴大气中抽取无边秋色,“碧云天,黄叶地”,远山、斜阳、芳草,在这样广阔的景色里,忧思、乡愁、旅怀,各种情绪都变得黯淡。独倚栏杆,暗自垂泪,美酒和着伤感,进入愁肠,浓烈地在心里燃烧,化为无尽的相思,无尽的眼泪。自古文人多风流,尤其是宋代文人,因生活稳定安逸,更添几分滋润和情致,所以宋词中多写男欢女爱,相思成灾。但能够将相思这一主题写到如此沉痛的却不多见。所以,清代学者张惠言等甚至认为这首词写的不是秋色,而且范仲淹的忧国情怀。

这种观点似乎有些道理。一方面,清代中后期,内忧外患,腹背受敌,在这种时刻,爱国的呼声比任何时候都来得响亮而沉痛,所以清代学者读这样的词,其联想力、共鸣情与代入感,可能都比较强烈。另一方面,纵览范仲淹一生,他为国为民做出了很多有益的事迹,写下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其爱国情怀可见一斑。所以,这首词的开阔和苍凉,说是对国家的一片深情似乎并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