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我丧故我在——学会和隐性焦虑相处 第四节 人为什么必须快乐?(第2/2页)
1.胜任的需要,即我是否有足够的能力;(Competence)
2.关系的需要,我是否被他人接纳和认可;(Relatedness)
3.自主性的需要,我能在多大程度上选择自己的生活。(Autonomy)
由此你会发现,享乐主义的幸福很容易达到,只需要满足奖励中枢对自己的召唤,看电影、玩游戏、买买买……达到一种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平衡的状态就可以了。而德性论者的幸福却很难获得——一个人必须牺牲眼下的愉悦,不断而持续地自我建构和成长,不断挑战困难,付出艰辛的努力。
前面我们提过,年轻人总是难免有迷茫沮丧的人生阶段,看什么都不顺眼,做什么都不来劲儿。这是一个人心理发育的必经阶段,也对社会在整体上保持灵活和开放有好处。而现在我们应该也明白这种迷茫是怎么来的了:当一个人已经不满足廉价、肤浅的快乐,但又尚不足以证明自己的能力、无法获得他人的认可、不知如何选择自己的生活时,就会感受到巨大的矛盾和焦虑。 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出现极其负面的情绪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这种自我认知的痛苦正是我们不满足于浅层的快感、转而追求高层次的意义感所必须承受的代价。
那么,意义感这么难以获得,是否还值得探索?
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我们还是回到最开始穆勒的那个回答。
穆勒没有说出的一点是,当你真正意识到肤浅的快乐不值得刻意追求时, 就算你有意识地想回到傻呵呵、混吃等死穷开心的生活,事实上也是做不到的。因为心智的成长没有回头路,成人能理解儿童,但成人变不回儿童。所以,不要以为廉价的快乐可以填充心灵的空虚,因为丧真正指向的,是去重建更高层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