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年代 欧洲的残酷扩张 2.额尔金火烧圆明园

真正对清朝皇帝产生触动的是1860年,我们叫第二次鸦片战争,虽然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但其实跟鸦片真没什么关系。第二次鸦片战争主要是换约的问题,因为《南京条约》里有一个确实不太平等的条约——最惠国待遇,意思是,如果你跟其他国家签了比对我更优惠的条约,我有权力换约,这就相当于咱们现在WTO或者自由贸易中的“双边最惠国待遇”,反正你要是跟人家签了新的优惠政策,我就要求给我也享受一下。于是后来跟法国签了一个《黄埔条约》,英国就说,是不是我也得享受一下这个,那咱们就再签一份东西吧,后来美国也加入进来,俄国也加入进来,咱们签个《天津条约》吧。

签《天津条约》之前,确实是英国比较挑衅。有一条曾经注册成挂英国旗但注册期已经过期的船,也就是说,完全是一条中国的船,被中国当成走私船逮住了,于是英国领事就不干了,也不管那船上其实根本没有一个英国人,就说你中国是弄我英国的船了,所以我得跟你换约。其实现在英国也承认当时它就是挑衅。反正清政府就觉得,这蛮夷又来武装上访了,这回咱们给他点颜色看看吧,反正我们对付武装上访无非就俩办法,一是给钱,二是揍你,之前给了钱了,那这次就让蛮夷尝尝咱们的厉害吧。

然后当英国跑到大沽口来换约,还有军舰武装示示威,也就没什么准备,结果吃了一个大亏,与大沽口炮台的清军炮战,死伤了百十号人,打沉了几艘船,清朝的对外战争出现了少有的一场小胜利。但这确实激怒了英法联军,于是英国就从印度、法国从阿尔及利亚调来了大军。

要说这国家的国运好的时候,就什么事都顺利,国运差的时候,所有的倒霉事都一块来。如果稍微早两年跟英国干,英国根本没法跟咱们干,因为1857年的时候,印度爆发了大起义。大家知道印度是分种姓的,最高种姓是婆罗门,婆罗门不当兵。军官里刹帝利(以及穆斯森)较多,英国人来印度之前,人家在印度就是贵族,英国人来了,人家就来参军,那个时候英国还没有真正殖民印度,结果因为猪油什么的,就导致印度军队里的高种姓军官跟士兵们率先发起了大起义。

这可不是农民起义,农民拿着刀子、叉子就来了,这是拿着枪的士兵和正规军,于是英国派大军到印度镇压,搞得焦头烂额,伊丽莎白女王那时候也睡不着觉,天天就折腾这事。那个时候中国如果跟英国打仗,其实是有机会的。但是这大英帝国的国运就是这么好,刚把印度这事儿弄完,正式把印度划成了英国殖民地,就跟中国干上了。维多利亚女王原来是叫大不列颠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现在又加了一个印度女皇的头衔,后来爱尔兰独立了,今天的英国就叫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

总之英国搞定了印度的事,刚腾出手,中国就撞枪口上来了,英国大军直接从印度调过来就跟中国干,偏巧这时候李秀成出来进攻上海,太平天国打得一塌糊涂,这边又闹捻军,西北又跟回族打,打得简直是全国上下一团糟。

咸丰皇帝确实是一点事都不懂,一开始他还说,只要列强不来北京,我愿意多开几个港口跟他们通商。跟他们签协议,在天津签,不要来北京,千万不要来北京。因为咸丰皇帝一想,万一列强不给他跪拜,这个事就极为严重了,刚才咱们说了,跪拜是低成本统治,低成本统治有低成本统治的问题,就是它脆弱。

低成本的东西只要有人不跪,就是太平天国来了;有人不跪,陕甘回民起义;有人不跪,捻军来了;有人不跪,白莲教上来了。所以皇上对你不跪我这个事儿,感觉非常严重,就想让列强在天津签条约,不要来北京,顶多多给他们两个钱呗。结果列强不同意,人家非得到北京来,说我是大使,我要来递国书,必须得来北京。

结果僧格林沁出了个坏主意,你也不能说僧格林沁不对,因为他也没有经历过这种事儿,天下万国的时代,他也觉得我们是天下,你们是蛮夷,对付蛮夷有的是招。他说不如这样吧,咱们就让外国使团到北京来,然后我弄一堆清兵脱了衣服假装流氓,在路上把他们都宰了,这不就解决了吗?

咸丰皇帝一听,好主意,太好了,就这么干,然后就对列强说,你们从北塘上岸吧,我们来迎接你们,但是英法联军也不知是得到了汉奸的消息,还是自己也感觉不太对劲,反正他们就没从北塘走,人家直接进攻大沽口,这回英法联军是有备而来的,大沽口陷落了,天津也陷落了。

其实英法联军里也没有几个英法人,英军以锡克族为主,锡克的骑兵,旁遮普团,大家一听这名字就是印度来的,英军的主力都是这个,法军的主力是阿尔及利亚骑兵,阿尔及利亚骑兵是北非的,所以英法联军士兵没几个英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