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5章 反对

天法二十年,在东京爆发了当年科举士子围攻宫门上阙的“群体性事件”。此事震惊朝野,让天法皇帝殊为惊怒。

龙衣卫镇抚司飞龙使李远,由于处置不当,直接被罢免了职务。

此案受牵连者的人数极多,直接导致这一年的会试被暂停。

此案爆发的缘由,便是因为参加会试的考生听说了朝廷即将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要在科考中加入算学、图画、地理、刑名等新科目。

由于一些有心人的煽动,不少士子居然认为这种改革已经进行,自己多日后要参加的会试,就会临时加入大量这种新的考试内容。

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十年寒窗苦读,不幸遭遇改朝换代。过去专攻的八股文和经学都突然为之一变,又只好开始辛苦钻研起了策论和史学。

结果好不容易考上了举人,跑来东京参加会试,却听说花费无数心血钻研的策论和史学又不考了?

突然变成要考什么刑名钱谷之术!

多少人十年寒窗,花费了半生心血,眼看走到了会试这一步,却突然遭遇拦路虎,瞬间就感到人生都被毁掉了。

受到周围气氛的影响,还怕什么围堵宫门的罪名?

便是死又有何妨!

李来亨震怒已极,他有心要穷治罪责,特别是想要调查清楚到底是朝中哪些大臣走漏了风声?

毕竟科举考试改革的内容,属于朝中机密,只有很少数的一些心腹大臣知道这件事。

究竟是谁走漏了风声?

可是还没查下去,李来亨就面临了新的难题。居然有大批朝臣,不顾触怒皇帝,直接在朝堂上要求赦免此次上阙的士人罪名。

还有许多大臣直接在朝堂上质问,朝堂是否真的有意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朝堂是否真的有意与胥吏共治天下?

有的大臣居然直接在朝堂上放狠话,声言若朝廷真要如此改革科举内容,使得天下要津皆为胥吏所盘踞,则国之将亡有日,老臣唯愿立即告老还乡。

“若因此语触怒圣上,则但请圣上治老臣之死罪。老臣为天下士人而死,为大顺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而死,死亦无恨。”

李来亨算是第一回体验到了明朝皇帝面临朝臣“骗廷杖”时候的痛苦,若是真将这些直言犯谏的大臣治罪或者杀掉,那才是顺了他们的心意,立刻就会使这些人名动天下,留名青史。

和留名青史相比,有些人的确是不怕死了。

另外还有一些人,则是看形势氛围如此,断定皇帝不敢大开杀戒,所以也狠了心,卖直以求名。

毕竟彻底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这点,影响的利益范围实在太大了。

说是直接遭到全天下的读书人,一致反对,都不奇怪。

也就是现在大顺开国不久,皇帝威严深重,所以才有提一下的可能性。

放在明朝中后期的时候,这种事情谁敢提?提就是死!

李来亨倍感头疼,他本来还想退让一步,效仿唐朝制度,在正途科举以外,效仿武举,设立专门考核数学的算举、专门考核律法的刑举等等。

但就看现在朝廷上下激烈的反对之声,连这种妥协的措施,恐怕都实施不下去了。

毕竟放开算举、刑举的门槛,就是承认胥吏与士人的身份相同,就是坐视将来胥吏们也升到三品以上的高级官员。

有的士人在乎的是让这些道德败坏、品性卑劣的胥吏占据要津,实属亡国之道;还有的士人是担心这样势必增加大量竞争对手,毕竟官员总数不变,突然增加这样多的竞争对手,以后科甲正途出身的人,还能坐上户政府尚书、刑政府尚书的位子吗?

由于李来亨迟迟不对朝臣的质问做正面回答,没过几天,便又发生了三名会试考生一起在开封贡院大门上吊自杀的事情。

接着又有朝臣写下万字绝命书后,将其绝命书张贴到城门后,举火自焚。

事情愈演愈烈,特别是李来亨犹豫不决的妥协态度被大臣们发现以后,陆续又有许多封疆大吏,各地的县令、府尹、州牧、防御使、节度使、观察使、都督,都上书朝廷,请求废止科举改革。

更有人直接提出,必须查问究竟是谁提出了这种亡国之策?

必须将他满门抄斩,以谢天下人。

李来亨大怒:“是朕提出,尔众大臣欲杀朕以谢天下缙绅士人吗?”

李来亨这才发现,科举改革的难度,居然比均田免赋的难度还大。

毕竟均田改革,叛乱闹事者,大部分都是劣绅恶霸。

而反对科举改革的人里,有很多都是李来亨自己过去都很激赏的官员,也有许多人是完全不在乎功名利禄,甚至连性命家产都不在乎的真正耿直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