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九章 贾诩

刘俭待在洛河边已经两日了。

虽然只有短短不到两日的时间,但这两日对于雒阳城来说,比往昔的两年发生的事儿都要重要。

雒阳的武库、太仓、还有十二门的城防全部交接,西凉军利用他们的军事威慑占住了雒阳城所有命脉……兵马、粮草、财权全部如此。

董卓甚至连尚书台的程序都没有走,一切精简,完全不按照士人们的那一套规则来玩。

以袁隗为首的公卿对此是敢怒……但暂时还不敢言。

随后,董卓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朝中提出的替陈蕃、窦武以及党锢中人翻案之事。

这一招可以说是打了全天下士人们一个措手不及。

虽然满朝的公卿与这个西凉虎都不对付,但是这件事对于天下士人来说,是一件关乎面皮的大事,与凉州人有什么仇怨,那都得在这件事解决之后再做计较。

董卓很聪明,他利用替党锢中人翻案的这件事,暂时稳定住了京中人的兴趣,控制了局面。

士人们想要替党锢翻案,就得默许董卓现在的身份。

这就等于总给了董卓一段时间来整顿雒阳城。

另外,董卓派遣了手下的凉州猛士李傕为使者,另有那位先前替他模仿何进笔记的文士作为副使,去往刘俭的军营拜访,并探听虚实。

那个副使叫做贾诩,现年四十岁。

贾诩年轻的时候曾被察为孝廉为郎,后因病辞官,向西返回家乡到达汧地,路上遇见叛乱的氐人,贾诩故意谎称自己乃是段颎的外孙,使对方放过了他,可谓极善自保,同时也极善谋略。

董卓抵达凉州之后,听闻贾诩之名,便征辟了贾诩,并委任其于牛辅麾下。

贾诩这些年来一直闲居于凉州故乡,一直都是活的相对自在,与世无争,但是黄巾起义和边章和北宫伯玉等人在凉州的叛乱,让贾诩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那就是天下或许将大乱。

他是一个能够透过现象看透本质的人,眼光很毒很精准。

贾诩心中来回分析,发现自打黄巾起义,刘宏去世之后,大汉朝已经隐隐有了分崩离析之势。

大汉朝一旦分崩离析,国将不国,对他这个凉州人会有什么影响吗?

当然是有影响的!

凉州本来就是一个叛乱频频,战祸四起的地方。

汉朝朝廷稳固,天下不乱的时候,凉州十郡就已经是在不断的发生战争了,一旦汉室中央政府倾颓,没有实力掌管地方,凉州会乱成什么样子?

羌人,氐人怕是会争相造反,届时每一个生活在凉州的汉民,都有出现人身安全危机。

贾诩自然也不例外。

经过一番分析之后,贾诩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他必须带着他的至亲离开凉州!

且不论一旦天下大乱,中原各州会乱成什么样子,但目前来看,最危险的地方还是莫过于凉州边郡了。

就算是他能在凉州保全身家性命,可一旦类似于韩遂,边章那样的凉州叛贼来征辟他,贾诩是答应还是不答应他们?

答应了,自己就成了叛贼,不答应,恐全家有性命之虞。

所以,在与董卓谈过了之后,贾诩立时答应了董卓的征辟,进入了其麾下。

就目前的形势而言,贾诩碰不到别人能够将他和他的家人们带离凉州。

而董卓虽然是边郡武夫,但毕竟位高权重,手握重兵,而且贾诩能够感觉出来,董卓有东向中原的野心。

既有实力,又有离开凉州的心思,同时本人能力也强,这样的人对于贾诩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避风港。

特别是贾诩也暂时没有别的选择,跟随董卓,离开凉州是他唯一的指望。

到了董卓麾下之后,贾诩并没有直属于董卓麾下,而是请命在牛辅的身边辅佐。

这样对他本人有很多好处,贾诩知晓董卓虽有足够的兵力和势力来保护自己,但他要做的事情毕竟太大,贾诩不想成为他的直属部下,而在牛辅的麾下,则可以隐藏自己的声名。

但继续却不能完全隐藏自己,他还要时不常的向董卓谏言,为他出谋划策,让他走正确的道路。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想明哲保身,那为什么还要为董卓出谋划策呢?一言不发就好了。

自然不是这样,明哲保身的真谛不是当哑巴,而是要在适当的时机,根据局势,适当的向自己所辅佐的人谏言。

贾诩既然有意离开凉州,以他目前的情况,就不能让董卓在当下这个时节有所偏差。

毕竟,贾诩也是凉州人,虽然他一身本事,满腹机谋,还是孝廉出身,但类似于袁家这样的阀阅巨门,可不会将他当一回事。

毕竟,大部分的中原人对凉州人是存有偏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