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二章 刘俭出马

《论袁》这本书,在这次出版之前,并没有先例,类似以一个家族的兴衰发展,并对这个家族的行为进行评判的书籍,在原先的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

可以说,这本书的面世,不但是刘俭对于他死敌袁绍的一记重击,同时也打开了大汉王朝士族文人们的一条新思路,扩展了他们的见识,令文人墨客的眼界更加的充实!

原来,书还可以这样写!

原来,文字还有这样的表达形势!

《论袁》这套书一出,可以说是从另一个角度,激发起了大汉朝文人们的热情,很大一部分人的眼光开始从经文上转移到了文艺文学上,为日后的文化大爆发,在无意之中奠定了一个基础!

除去这件意外不谈,这本书对于汝南袁氏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刘俭的准备很是充足,关于《论袁》这本书,刘俭其实早就在河北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着手准备了,就是当年他将袁绍从“天下楷模”的位置上拉下来的时候,就已经命手下的人开始整理汝南袁氏世代家族的资料,同时并搜索他们家族数代历年来在大汉朝为了自家家族的兴旺所做得危害汉王朝,和损害其他家族利益的事情。

功绩是承认的,危害也是不偏不倚的评价。

当然,当中不可能一点戏说的可能性都没有,只不过按照刘俭当初对那些撰稿人的要求,要尽量做到三分假,七分真,即使是这当中真的有一些伪造的地方,民间的读者与散布之人也是无法发现的。

说句实话,就算是发现了,也根本不会去做修改纠正。

这本《论袁》,若是在其他的时刻被发行于世,那对于袁氏家族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大的影响。

相反,这本书在一定层面上,可能会更加助长袁氏家族的气焰。

毕竟,这书中是有正面的,同时也有反面的么。

但是,刘俭将这份书稿握在手中十年,却一直隐忍不发,偏偏等到了这个时候,才对外大批量的发行。

弘农王之死的敏感时刻!

现在这个时候,《论袁》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人是一种善于思考,且善于联想的生物。

在弘农王身死的这次事件之中,《论袁》之中,袁氏阴暗的一面,就会被人无限扩大。

这样一来,两件事情彼此互相影响,就很有可能使所有人在潜意识里,觉得这一次弘农王之死与他们有关系!

毕竟,通过书本上的内容,他们已经知道,袁氏家族这几十年来,干过的苟且之事有那么多……

难道,还差故意弄死弘农王这一件事吗?

与《论袁》相比,袁绍在南阳郡将弘农王与何氏风光大葬的事情,简直不要太小儿科。

……

长安城内。

“丞相,袁绍在宛城,将弘农王与何氏风光大葬,何氏的族人也都被袁绍召到宛城,现在袁绍摆明了是想将弘农王之死栽在丞相身上……”

说话的人,乃是丞相府西掾曹的王哀,也就是刘俭的好同门,泥阳王家的老二,上学时总爱拉裤子的那个,如今领百官奏事,主府中吏之进退,秩俸比四百石。

听了王哀的话,刘俭并无所谓,他只是露出了几分自得的笑容。

“袁绍的行为,每一样都没有逃出我的预料,一场风光大葬,对于天下大势的舆论而言,并无大碍,袁绍如今之所行,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

“可遣使者,送一份《论袁》去宛城给袁绍,袁绍看到之后,自然就不会如此自鸣得意了。”

王哀听到了刘俭的吩咐,当即称“喏”。

随后,便听王哀又问道:“丞相,国君有疏呈递到了相府,说是益州方面有异动,袁遗暗中联合张鲁,在汉中整点了三万川蜀之兵,虽然他们的动作颇为隐秘,但是却未曾逃过我们校事府的校事监视!”

说到这的时候,王哀的脸上不由流露出了几分得意之情,仿佛校事府的监察之功,都是他王哀一个人的。

刘俭对这个同窗同学还是比较宽容的,他站起身来,走到了相府大厅后面,挂着的那面大型舆图之前,认认真真地观察着上面的地形。

“派人去请荀令君,太仆,贾督,廷尉四人请来。”

王哀心中明白,在这种军事上的事,自己是没有能力与资格插话的。

于是,王哀急忙退了出去,去按照刘俭的吩咐行事了。

等待这四个人的时间不短,刘俭则是坐在桌案旁边,认真地看着舆图,并在心中慢慢地分析形势。

不多时,荀彧等四个人来了,他们拜见了刘俭,随后静等刘俭问话。

“袁遗在南郑附近集结了三万人,其意图,想必诸位都能够猜到吧。”

在场这四个人都不是等闲之辈,自然能够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