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3章 洛苏第二次讲道,开明政治!(第4/6页)
天子是我见过最聪慧英明神武的,你们都是跟随天子一路走来的近臣,天子这些年犯过的错误多吗?”
群臣闻言都不说话,只有魏征朗声道:“虽然不曾跟随陛下征讨天下,但武德后期以来,仅仅数月,天子就有三错,以此观之,错漏不少。”
李世民闻言心一梗,魏征,可真有你的啊。
算了,自己选的人。
洛苏笑了笑,魏征的确是个人才。
他继续朗声道:“一个人是不能统观全局的。
三省制度,将丞相的权力分到众人身上,所有的政令,经过三省长官的反复商议。
一群最聪明的智者,就是诸位,对每一条政令都以自己的智慧,去提出意见。
一个人会出错,如果一群人都出错的话,那就是解决不了的问题了。
隋朝有三省制度,但那个三省制度是空的,杨坚和杨广都不重视三省,而是乾纲独断,不能发挥这个制度的作用。
所以未来大唐所应该具有的制度,无论是叫做三省,还是其他的名字,所要坚持的原则只有一个。
集合众人的智慧,而不是一个人的智慧,去治理一个天下。
除非那个人一直对,一直对,从未出过错。”
洛苏所言对几乎所有人与会的宰相来说,都是一种鼓舞,他们从未如此清晰的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以及自己身处的位置,对于帝国的不可或缺。
在过去的数百年中,伴随着靖难诸侯的消失,那种主人翁意识,已经消失了,宰相成为了权力的工具,而现在洛苏告诉君主以及臣子,宰相和天子在某种程度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宰相可以换,天子不能换而已。
李世民天赋很高,他一听完洛苏所说,立刻就问道:“国师,如果这样的话,那三省政事堂宰相看待天下的视角,岂不是要一致?”
洛苏对李世民的敏锐给予肯定,“没错,政事堂的宰相可以私人关系不好,但观念要类似。
君主在拔擢宰相以及黜落宰相时,不应该以私人喜好去做。
譬如现在大唐要行王道仁政,那政事堂中的诸位宰相,就要心往一块使,而不是将那些会破坏政策的人放进来。”
群臣若有所思,房玄龄问道:“国师,正如您刚才所说,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对三省视而不见,我大唐又该如何避免呢?”
洛苏回道:“自古以来,对于宰相到底有什么权力,实际上并没有明确规定。
对于天子应当有什么权力,也没有明确规定。
天子理论上应当有无尽的权力,但现实中,却总是会引起祸患。
天子曾经和我讲过此事,让天子自己来说吧。”
李世民清了清喉咙,郑重道:“朕前些时日和国师相谈,偶有所得,从今日起,天子诏令不经过中书省和门下省的通过,加盖中书门下大印,就视作非法,下面的官吏可以拒绝执行。
朕希望可以用这种方式,来防止乱命的产生,防止朕做出错误的决定,造成大的危害。”
这下殿中顿时有骚动,魏征的眼睛睁的大大的,心中浮现出一句话,建成太子,你输的不冤啊,一个为了天下,能够主动规范君主权力的人,你凭什么和他斗呢?
李世民所做的,很不一般,他能做出这个决定,说句实话,是洛苏也为之震撼的,真不愧是他看中的第一圣王之选。
君王如果真的想要做什么,仅仅凭借这个政治惯例,臣子们自然是拦不住的,没有任何制度能防得住杨广这种人。
但这个制度对于中等以及之上的君主,帮助就太大了。
比如现在李世民在气头上,下达了一个命令,按照过去的惯例,官吏接到诏令后,是做还是不做呢?
不做就是不尊奉旨意,做了但这明显是乱命。
而现在,李世民在气头上的诏令,在中书门下那里就过不去,那下级尚书省接到诏令后,就可以说一句,“未经中书门下,何以为诏?”
没有经过中书省和门下省的,算什么诏书,这是乱命。
等到李世民气消了,这件事也就算是过去了,这就是这个制度的可贵之处,这是一种相权对君权的制约。
宰相之间互相制衡,宰相和君主之间互相制衡,一群人互相监督对方,一群人互相补充对方。
稳定而有效。
即便以洛苏通贯古今的眼光来看,他也找不出一种更好的宰相制度了。
殿中的宰相皆深深拜服在李世民面前,“陛下英明神武,臣等数遍史书,不曾见之。”
李世民很高兴,他一向以诚待人,甚至想要给跟随自己的诸位将军,世袭刺史,这相当于当初大行分封。
李世民对于权力看的很清楚,并不是一定要全部把在自己手中,他只拿自己能掌控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