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永遇乐、声声慢3
【回到正题。辛弃疾在这里为什么要怀念孙权?大家看题目:京口北固亭怀古。京口,在现在的江苏镇江。
公元208年,孙权将政治中心移至京口,京口自此成为东吴重镇。也是在这个地方,孙权与刘备达成结盟,于赤壁挫败曹操的锋芒,阻挡了曹军南下的步伐,取得赤壁之战最终胜利,最后形成了我们熟悉的三国鼎立的局面。从东吴的立场来看,这一战赢得实在是漂亮。】
孙权摊手,直被夸得通体舒泰。
“曹贼不义,天下人人得而诸之,某不过是为天下人谋罢了,哪值得这样记颂?”
他摆摆手,似乎很是不好意思的样子。底下众人眼观鼻鼻观心,最初的激动过了,怎么觉得主公的样子,有点欠呢?
【从前面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我们可以知道,古人怀古,不过是为伤今,今昔对比间,更易挑起伤怀。孙权是东吴首领,东吴和南宋同属南方政权,他们共同面对着来自北方的强敌。这里,我们将东吴置换成南宋,那曹操的军队可以置换成什么?】
“金兵!”
南宋诸人异口同声。水镜下的辛弃疾和陈亮脸色难看,显然也早就想到了这一点。
另一边,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等人面色俱是一沉,怀古伤今是文人惯用笔法,无需解释得如此细致,他们心中便有猜测,那一层窗户纸不过是源于对后事的不知罢了,此时听楚棠一提示哪还有不明白的?必然就是前面提到的金国了。
王安石抬手遥望北地,眉头紧锁。变法强宋,终究是败了。但好在,好在现在还为时不晚。他的目光坚定起来,神情慎重地继续看向水镜。
其他时空的人没有这样深切地感同身受,怀古圣手杜牧甚至还有心情来夸一句这置换法用得妙。
讲解仍在继续。
【没错,是金兵。辛弃疾想到了尚在北方的顽敌——金。正是金兵打得宋人难逃,失落汴京偏安江南,而如今,金人仍是虎视眈眈,伺机灭宋,正如当年的曹操伺机吞吴,南宋和东吴的处境,有些微妙的相似。】
“混账!”
汴京城里,赵匡胤大喝一声,也不知是在骂金人,还是在骂后代那些不争气的子孙。
殿中诸臣脸色同样不好,官家都被异族赶走了,他们这些人的后代,下场能好吗?
另一边。
宋徽宗一边将宣纸上的花鸟补上一笔,一边摇摇头道:“这后朝皇帝,不够聪明。那金国所求,唯钱财而已,给他不就好了吗?何至再起兵戈?你看北面的辽国,现在不是安平得很么?”
这初登大宝的逍遥帝王,还以为金人遥远,甚至有闲心点评他人国策。
侍立在一旁的宦官童贯谄笑着躬身奉承:“陛下高见,若后朝能汲取陛下十一之智慧,想来也不会沦落到那般局面了。”
宋徽宗被这一通马屁拍得愈发高兴,将桌案上的画纸揭下来,心情颇好道:“赏你了。”
童贯大喜:“多谢陛下!听闻苏杭一带字画多有佳篇,陛下若喜欢,奴婢愿为您寻访一二,也是奴婢的荣幸。”
宋徽宗就喜欢童贯这股机灵劲,满意地颔首:“不错,那你便择日出发吧。”童贯眼睛一亮,欢天喜地的谢恩。至于金人陷关失落汴京?那还远着呢,何必忧心?
三国。
曹操当场不爽了:“那什么金国,是异族吧?”他从脑子里翻出了久远的记忆,顿时额头上青筋直跳:“混账东西净瞎类比,我是汉人!汉人!!这群蛮夷,就是欠收拾!”
他气得牙痒痒,恨不得现在就出兵,把那些异族蛮夷都揍一顿出气。
【将东吴置换成南宋,将曹操的军队置换成金兵,再将孙权置换成南宋统治者,辛弃疾的意思昭然若揭了,英雄无觅,便是说,当今时代,再找不到如孙权那样能带兵抵御外侮的明主了。所以,他表面是在怀念孙权,感叹英雄功业不再,实际是在讽喻当朝,暗含“无人可御外侮”之意。】
南宋。
辛弃疾脸色微变。文人多爱借古讽今,一方面便是为尊者讳——不便言当朝,故借前人言事,如此也可避祸,这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他之用典,也有不便言说之意,但现在水镜一讲解,就想把窗户纸捅破似的,这不就相当于他当着全天下人的面责骂官家了吗?!
皇宫里,宋孝宗的面色果然有些不好。他倒是知道辛弃疾说得不差,但知道是一回事,被人指着鼻子骂又是一回事啊!他冷哼一声,也颇觉头疼了:
“辛卿怎的这样尖利?朕也知要御敌,但这不是……”他叹了口气,继续自语:“如今转修内政,物阜民丰,不是挺好的么?一旦兵戈起,百姓如何受得?辛卿怎么就是……不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