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加工难题

聂茂出了门,正看见旁边连阿爹的妻子背了个大筐,急匆匆地出来。急忙敛手行礼:“嫂嫂今日好早。行色匆匆,不知要去哪里?”

连大嫂道:“我到那边去赶车。带了些我们这里产的糕点、糖果和新奇物件,卖到襄城县,好歹赚些钱花。等到夜晚回来,还不耽误晚饭。现在我们这里,好多人到襄城卖货呢。”

聂茂愣了一会,才道:“原来如此。天时不早,不耽误嫂嫂了。”

火车开通,从铁监到襄城,早一班晚一班是雷打不动的。最先发展起来的,就是连大嫂这种小商小贩。大商铺不灵敏,虽然火车开通了一些日子,还没有人利用交通便利,在襄城开铺子。倒是铁监的家眷偶尔发现这是一条赚钱路子,一时蔚然成风,不少人跟连大嫂一样,早起带货到襄城,晚上再坐晚班车回来。除了路费,一天还能赚几百文。

聂茂走在路上,看营房明显比前些日子热闹了许多。有出去走亲访友的,有家里来客人的,再不是前几个月那样的冷清日子。甚至还有人,每到休沐日,沿线坐着火车去逛。不过几十文的票钱,对铁监的工人来说,家庭负担轻一点都不算什么。

最终在春耕之前,铁路线铺完的是唐州到襄城线,连接泌阳、方城、叶县和襄城四县,南北绵延数百里。现在火车不快,一个时辰一百里,到三百里外的唐州驻地泌阳县,要半天时间。很多喜欢到处闲逛的人都深以为憾,他们休沐一日,没有办法到那里游玩。百里之外的襄城县,一来一回只要两个时辰,是很多人的目的地。那里地处汝河码头,离着许州不远,火车一通,商贸迅速发展起来。

聂茂对到处游玩没有兴趣,他们这些人,跟普通的工人不一样,工作时间比较灵活。今天虽然是休沐的日子,还是有人在厂里继续做工。到了那里有钱拿,聂茂要趁年轻攒钱,跟平时一样到了厂里。

随着规模扩大,造机械的厂区已经跟钢铁分开,别成格局。各区之间有轨道连结,不管是矿石还是燃料,以及钢铁之类的原料,都是通过轨道运输。不过厂区内不通行火车,全部是人力推动,路上显得静悄悄的。走不多远,聂茂看见几个工人推着一辆车,上面装满钢锭和棒材,知道是送到自己厂区去的,便打声招呼,跳上小车,扒着车边。

轨道是铁和铁接触,摩擦阻力小了很多,几个人就可以推运几千斤。而且车一旦动起来,并不太费力。几个推车的人跟聂茂说说笑笑,不多时就到了自己厂区里。

蒸汽机成熟之后,除了一些手工锻造之类的作坊,制造机器的都换了蒸汽动力。一进场区,轰鸣声传来,格外热闹。聂茂下了车,进了厂房里。

现在最重要的产品,当然是蒸汽机。这里开足了马力,除非机器检修,几乎昼夜不停。每个工人最少带着两个徒弟,一边生产,一边向徒弟们讲解。

这些徒弟,有迁到这里的厢军,但多数还是从早到的屯田里厢军招来的。陆续到铁监的厢军有近两万人,几个月的时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如赌钱、不服从管理、据不学习等等理由,已经有十分之一被开革,到地方种田去了。每开革一人,就从地方补充一人。补充来的要求高,年轻伶俐,还要愿意且能学习,大多都到了技术岗位上。

这种小社会,最怕自我封闭,成死水一潭。铁监有高的待遇,当然有高的要求,制定的规例最重的就是开革。开革出铁监之后,编入其他厢军,到地方营田。

走过一大片机器,聂茂到了尽头的一间大房子里。

这房子里只有十几台机器,都非常巨大。一台上面夹着八角形的棒材,正在慢慢切削。另一台上面则装着切成圆形的钢柱,正在缓缓钻孔。

见到聂茂进来,已经到了的几人纷纷打招呼。

聂茂看了看机床上正在钻孔的钢棒,对一边站着的年轻人道:“七哥,可还顺利么?”

尤七郎道:“还好,从昨日到现在,钻着这条钢棒,还没有坏过刀。只是现在钢棒烫手,里面也不好喷水进去,只能够钻钻停停。”

聂茂点了点头,到自己的柜子那里,换了外衣,又戴了幅手套,开始检查几台机器。

这样粗的钢棒,聂茂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里面钻孔出来。此事是杜中宵交待下来,铁监特意挑了聂茂来做。这几台机器都是特制的,只为了这一种尺寸的钢棒钻孔,成本不菲。

炼钢的那里的加工能力限制,只能锻成八角形的钢棒,保证材质均匀。棒材车成外圆不难,几台机器连续作业,一点一点切削即可。里面钻孔可就难了,这钢棒太长,开头一切正常,钻得稍微深一点,里面就发热厉害。用来散热的水管伸不到里面,只能从开口处喷,不起多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