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第4/4页)
贝满夫人看出她的疑惑,叹了口气。
“今年刚立校,只能招到穷人家女孩和街头乞讨的女童。体面人家根本不会送他们的女儿到家门外读书。”
“很多孩子只能上半天课,其余时间还要工作补贴家用。有时候甚至要给钱,才能说服她的父母让她来读书。”
这种问题,一个多世纪以后的扶贫工作里依然存在。林玉婵只能安慰贝满夫人:“等这些女孩长大成人,体会到有文化的好处,她们和她们的家人会感谢您的。”
贝满夫人听闻林玉婵也在上海办有学校,好奇问:“你是怎么招到学生的?”
林玉婵有点不好意思:“我那个是成人学校,来的大部分是洋人太太。”
贝满夫人此前也有办学经验,林玉婵跟她聊两句,自觉收获良多,寻思回去之后可以改进一下自己的玉德女塾。
------------
第二天,她不再“自力更生”,到便宜坊请教潘大爷。听他的指示,去天桥观摩“天桥八大怪”。
这些都是身怀绝技、江湖上富有盛名的民间艺人,评剧、武术、杂耍、口技、相声……做什么的都有。
林玉婵可算开眼界。有些评剧段子什么的,大概是表演者从小用血汗磨练出来的技术,比后世的搞笑艺人也不遑多让,没几句话就能让她捧腹;但有些摧残身体的杂耍,或者故意卖弄粗俗、出乖露丑的演出,她就有点接受不能。
宝良倒是乐在其中,和旁边的观众指指点点,笑得一浪高过一浪。
一场演出结束,观众散去,传奇艺人从石磨下艰难爬出,弓着明显变形的脊背,趴在地上,慢慢捡拾一枚枚铜钱。
林玉婵扭身离开。
下午去了琉璃厂。因着来京参加科考的举子大多集中住在这一带,附近形成了热闹的雅游之所,卖书、卖文房四宝、卖古玩字画的商铺比比皆是。
林玉婵当然不敢去古董店挨宰,于是先去书店里逛了一圈,大多是科举所需的各种参考书,印得精致,卖得火热,还有不少读书人在里面高谈阔论,什么“端庄静一”、“察几慎动”、“克己复礼”,品评各样书籍的学术造诣。
不过在她听来,一是不懂,二是没用。翻两页,还挨书商白眼,怕她一个女流弄坏了书。
林玉婵哼了一声。这些玩意儿只能误国,她还不稀罕呢。
临走的时候,忽然在角落里发现几本西式铅字印书,却是上海墨海书馆刊印的《博物新编》。封皮上落满灰,结了个蜘蛛网。林玉婵好奇拿起来翻翻,那书店老板也不赶她,反而朝她吼:“半价!”
林玉婵叹口气,放下书,掸掉手上的灰。
只能去老字号“松竹斋”买了些优质的文房四宝,又在附近找到王致和腐乳、六必居酱菜,选些可以长期存放的,打包当做礼物,回去后赠予员工和股东。
此外,还逛了附近的几家茶叶铺子,观摩偷师。
北京是千年古都,地下水污染得十分厉害,水质咸涩,所以上至官僚,下至百姓,都喜饮味道浓郁的花茶。这些铺子里卖的大部分都是各式花茶,倒让林玉婵开眼界。她打包了十几种花茶做样品,打算拿回去研究。
冯一侃跟在她身后,忙里偷闲买了个挑担,把她买的一大堆东西挑身上,像个沙和尚。
林玉婵也不好意思再买了,但最后想想,总得给苏敏官带点不一样的吧?
小少爷这辈子怕是都没法再进京。总不能就给他带几瓶酱瓜臭豆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