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随着会议的进程,参会人员的精力免不了直线下降,尤其是在大多数人的会议发言都很重复的情况下,参会人员更是昏昏欲睡,眼皮都抬不起来。
参会的这些教授们可不是不认真的人,可面对一个注定不会有想要的结果的会议,他们怎么也不可能提起来劲。
能够花时间到这来参会,已经说明他们够给相关部门面子且心里尚还抱着一丝希望了。
心里郁闷归郁闷,参会的教授们也并不埋怨国家。
缺人、缺钱、缺技术,面对这三缺情况,国家也一样难。
再者,国家也不是没想过赌,可这不是他们都给不出个方案吗?他们在座的谁敢去立那个军令状?
所以这不就只能每年互相画饼了吗?
负责主持会议的人是从铁道部门抽调的,他一见上一个教授说到尾声,便拿起了话筒:“……科技大学宁知星博士团队上台发言。”
在一众教授中,后缀只是博士的宁知星有些显眼。
科技大学内部是有着严谨的文件规定的,学校内部聘任为教授的,不但要承担科研任务,还得要承担教学任务,且还必须得有一定的资历。
科技大学的相关文件里也规定了特办条款,对于杰出人员有所宽待,可这不就卡在了宁知星不少研究都没有对外公开获奖上面吗?她发表的论文是够,可奖项还是差上了一些。
学校为此特别开过会,参会的领导和教授一致认为宁知星配得上教授的岗位。
听到这事的宁知星主动去找了陈博学,回绝了这一聘任,不过即便是如此,这教授的任命应该也会在几年内下来,毕竟注意到这个情况的上面领导们已经开始商量给宁知星颁奖的事情了。
和别的教授独身上台不同,宁知星上台时带上了肖烨。
两人一上台便默契地分工开始调适起了一整场会议到现在没人使用过的设备,这副奇特的动静和这两个让教授们印象深刻的人,一下将众人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刚刚那沉闷的气氛也稍稍被打破了。
“……上去了,确实看着挺年轻,也难怪他们打电话让我们多关照了。”
肖烨一直以来做的研究,那基本都是能直接和成果挂钩的,再加上之前在国际上的几次数学会议上露过脸,他已经算是教授们都有所耳闻的数学家了。
宁知星的知名度则相对要小些,她的个人信息被保护得很好,目前处于外行人听到她发表的论文会哇一句,然后没太多概念的状态。
“他们怎么两个人一起上去了?是都要讲吗?”
“还年轻,可能头一次来这种场合吧?”
“他们在弄什么?年轻人,果然就爱捣鼓这些设备,说起来我还没见过人用过这个呢。”
教授们闲聊的时候,宁知星已经把设备调整好了。
不出她所料,会场里这台据说高价买来的微机甚至还比不上他们实验室淘汰的那一台,好在她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倒是这台才刚添置的投影仪倒还能用得,毕竟这可是刚和宁知星项目组合作厂商新买的机器。
肖烨抱着材料退到了一边上下楼梯的地方,隐没在舞台灯光照不到的地方。
参会的教授们互相撞一撞胳膊提醒着彼此。
这可是难得的“新人”本就该稍微照顾照顾,更别说还有人特地拜托过他们关注了。
就算是讲得不好,那也得好好地听,起码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准备没被辜负。
台下的教授们一脸慈爱,看着才刚放下的投影仪上出现了一张铁路图,上面写着“我国未来十年铁路升级及提速方案设计讲解”。
教授们大多还没见过这种微机连接的使用方式,忍不住惊叹了一声,下一秒注意力便移到了这宽泛的标题。
“这就方案讲解了?”说话的教授摇着头,“果然是年轻人。”
一边这么说,教授们心里的期待值便也忍不住跟着下调了,他们已经有预感,这怕是要听一场言之无物的演讲了。
当背后出现主题图时,宁知星这便立刻有了演讲的实感。
这大概是从小到大积累的习惯,每次后面的黑板、白板没写个主题,或是没有摆个幻灯片或图片的时候,她总觉得这不是什么正经大会。
她的稿子早就刻进了心里,不用拿也能直接开讲,想到刚刚听到的旁边教授泼的冷水,她反倒是比平时还要更镇定一些。
说服别人,证明不可能是可能的,这不是她一直在干的吗?
“大家好,限于时间限制以及教授们对于技术的了解,我们就先从我对于升级和提速方案的设计开始讲解。”
宁知星说开始就开始,完全脱稿的她顺畅地进入了正题。
她飞速略过的部分是国家的铁路现状及国外的铁路技术发展,这块她想在座的教授们比她了解得更深,便也没有太过细致地讲解,她语速很快,不过并不妨碍信息的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