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青坊桥建成之后, 邻县的县尊老爷来给青坊桥题了个字,叫做“济民桥”。
但很可惜这题字题完之后就被桃源寨的村民收了起来,最终刻在石碑上的, 还是贾放题写的“青坊桥”三个大字。
贾放自认为虚荣心多少还是得到了小小的满足——桃源寨的乡民们还是向着他的。
但是隔壁县尊驾到,却给桃源寨带来了一项意想不到的好处:青坊河上游的两个镇子, 听说这青坊河上通了桥, 便着人来看, 发现这是一条不错的通路, 比原先他们去县里的道路要近了好些。
原本这条路也有人知道, 可是青坊河上没有桥, 不适合车驾通过。再者桃源村又穷又没有出产, 村里头连个茶棚都没有,别处的人自然也不乐意特为从这儿借道。
这次县尊一来,虽然那师爷嚷了几嗓子闹得双方都有点儿尴尬, 但至少邻县都知道桃源寨这里通了一座桥, 而且结实好走。渐渐的,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这儿借道。
而桃源寨的乡民们也大多听贾放说过那句“要想富,先修路”的六字真言,竟然在贾放不在的时候,就自觉主动地拍板,把青坊河大桥两侧的两条道路,修整了一遍。
说修整也很简单, 不过就是先将路面中央略堆高些,然后再用碾子把路面碾平整, 最后在路面两边挖出排水沟,让积水能够排进青坊河或是村中的水田里。
桃源寨这一带多雨,下雨的时候道路泥泞难行。乡民们这么一整修, 别提还真有些效果。
多了一条“好走的”道路的消息,立即在周围的县镇里传开。接到桃源寨的人越来越多,桃源寨有些精明的人家,就在青坊河左岸河滩上一片空地上,摆起了茶摊。
这茶摊生意那叫一个好。每天至少得来上七八十号歇脚的路人。
后来乡民们发现,从邻镇去县里,如果是走路,刚好要走上一天,中间正好是饭点的时候,在桃源寨歇脚。
乡里人家,没几个钱的时候就随身带着自家婆娘烘的饼,在外头最多讨口茶;但若是从县里回来,兜里有了几个钱的时候,就乐意在茶摊上整一点吃食。
于是,越来越多的小吃摊在青坊河左岸自发地开设,如雨后春笋,一家接着一家。
几个村长曾经都头疼过,毕竟河滩边上这块地也是贾放的,乡民们无权使用。但是贾放不来,乡民们借着地方做生意,村长也无权阻拦。只能在贾放再次“郊游归来”的时候向他提起。
贾放也没想到,桃源寨的乡民这么有“市场经济意识”,道路一通,立即发现了商机——这倒是一件值得表扬的事。
他无意阻止,但是觉得必须有序管理。
管理起来也很简单,河滩边上这块地,按照经营场所划分,每一块地方按照与青坊桥的距离,由高到低征收一点点管理费。
这些管理费主要用于河滩这一块地的清理,以及河堤的整修及加固,免得以后进了丰水季,河水冲垮了这块地方,大家都没得生意做。其次,也会支付给赵五光和王二郎他们带着的稽查队一部分。好让外乡人在自家晃悠的时候,本寨的乡民们能感觉安全一些。
贾放提出的这个法子公平公正,收到的管理费也一并由公共事务部负责管理和做账。再加上贾放本人的权威,方案提出,无人反对,反而更多的人踊跃报名。规划出茶摊与食铺,相对着一字排开,登时形成了一条小街。
陶村长请贾放给这条街起名字。贾放大手一挥:“叫‘左岸’。”
“以后你们也可以自豪地说,我不是在左岸,就是在去左岸的路上。”贾放补充了一句。
村长和乡民们相互看看,都感觉这个名字怪怪的。
贾放:……好吧,他决定去先去那里实地考察一下,再确定这条街的名字。
在前往青坊河左岸之前,贾放先站在贤良祠附近的高地,自远眺望一下青坊河和它的“左岸”。谁知这一眺望令他发现了玄机。
青坊河的这一片河滩,背靠一座石山,面对青坊河上最宽阔的一段水面,这正是标准的依山傍水——这位置,和芦雪广在大观园的位置一模一样。
而他这才刚刚在芦雪广办过烤肉席没多久。
巧合?没有的事!桃源寨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巧合,只有不被人发现的实际联系。
从贤良祠附近下来,贾放信步走进这条小街,各摊的摊主都招呼他:
“哟,三爷来啦!”
“三爷您在我这儿坐坐,我婆娘一定要您尝尝这个。”
“……”
贾放谢过乡亲们的盛情,先让自己集中精神,评估这条街的实际情况。
这条街坐落在青坊河岸边地势较高的地方,背后就是山,发生水患的机会比较小。贾放不得不佩服第一个在这里摆茶摊的人,的确是精明地选择了一个最适合的地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