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考场之上

因为楚辞和张松年有旧, 为人又豪爽大方,所以他并没有因为是漳州府这种小地方来的就受到大家的孤立,晚宴上,甚至如一尾入水的活鱼般自在。

因在场的都是饱读诗书之人, 他们在饮酒的同时, 也免不了要行个酒令助助兴。一开始各位大人都还藏拙, 说出来的句子不是平平无奇就是直接化用古人的, 但玩到了后面,文人的胜负欲上了头, 就顾不得这些了。

楚辞向来不擅诗词, 就只乐呵呵地坐着听他们说,张松年见状,借着酒热去外面吹风的由头,悄悄以手势示意楚辞跟他出去。

楚辞会意,趁着众人情高酒酣之际, 跟着默默退席。

张松年今晚多饮了一些酒,此时精神有些亢奋, 他见楚辞果然跟着出来了,心下十分满意。

“楚大人,你可知老夫叫你出来作甚?”

“座师可以唤我阿辞,学生担不得座师这般称呼。至于座师为何要唤我出来, 学生不得而知,也不敢妄自揣测。”

“哈哈, 你也不必如此拘束。其实无甚大事, 老夫只不过是见你似乎也不太喜欢行酒令,才叫了你出来一同走走。”

楚辞注意到了这个也:“座师也不喜欢行酒令吗?”

“非是不喜,却是不精, 也无兴趣。老夫记得。阿辞也不擅长做诗写词吧?”张松年突然笑了,“当年你乡试的答卷可以说是哪哪都好,但唯有一败笔,那就是你做的那首诗,真真叫人不知如何评价。”

楚辞尴尬地笑了笑,他当初那首诗就是生搬硬套上去的,幸好乡试不重视诗词,要不然他这解元之位,恐怕要拱手让人了。

张松年见状,到底给他留了几分面子:“既然我们都不擅诗词,那咱们就只谈文章,不谈诗词。本官喜好上古文风之事,恐怕没人不知道了吧?”

张松年很是无奈,他自当了乡试主考官,就逃脱不了被人揣摩的命运。那些人将他家底都要翻烂了,还喜欢在里面添油加醋,他最喜欢的那几篇,更是被人逐字逐句的解读。恕他直言,那些解读的言论简直可笑至极。

“您喜好上古文风一事,确实人所周知。不过。恐怕他们现在也不是那么确定了。”楚辞想到他们纠结神伤的样子,不怀好意地笑了,因为他就是那让人举棋不定的根由。

人们在了解张松年时,除了看他的文章,应该还要知道他的事迹。等他们知道当年张大人取中的解元郎考卷上的文章里无一篇仿上古文风时,恐怕笑都笑不出来了。恐怕时至今日,张松年还是西江省考生首要吐槽对象之一。

张松年这时也想起当年复卷时那群人惊讶愕然的神情了:“老夫岂能这么容易便让他们猜中?要想取得功名,只会投机取巧可不成。这样庸碌的人即使入了朝堂,怕也只是酒囊饭袋一个。”

楚辞不好多做评价,只能将话题引开:“比起上古文风,学生倒是更喜欢近古之散文。不过无论哪种文章,只要能表情达意,抒发见解,便都是好文章。”

张松年听了这话,微微有些叹气:“你这话,当初我一位友人也曾说过。只可惜那时候我与陆为学都年轻气盛,总是日夜争论不休,根本听不进去他的劝告。直到陆为学告老还乡之时,老夫才后悔莫及,若是当初早日明白这个道理,也能多交点朋友,多了解些近古散文的好处,将它与我所学融会贯通,说不定还能悟出更多的道理。”

“做师不必遗憾,昔日学生曾听老人言,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心学习,那么再晚也不算晚。相反,那些人在学堂之中也不过是虚度光阴罢了。”楚辞劝慰道。

“好,不说这些了。老夫邀你出来,除了一同走走外,也想再考考你的学问,听好了……”

两人边走边答,直到敲过三更锣,前面的酒席快散了后,才回到了大厅里。这大半晚的时间,足够张松年探底了,他越问就越是兴趣盎然,问的问题也从四书五经跨越到了其他东西上面。他觉得楚辞的回答总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与他探讨的时间久了,连他对一些东西都有了新的看法。

而楚辞也觉得,张松年果然不愧为博读诗书的翰林学士,他对文章的理解从不浮于表面,而是深入挖掘其内里想要表达的意思,与他交流一番,有些他原先不太明白的东西,也都能迎刃而解了。

接下来的几日,张松年在工作之余,时常将楚辞叫过去交流学问,有时候也把大家一同召集起来讨论问题。大家各持观点,都想尽力说服对方,于是就像八仙过海一样,各显神通本事,这些人随口说出来的话,若誊抄于纸上流传出去,立刻就能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

楚辞也是这时候才意识到,这些朝廷取仕的优胜者,到底是怎样一群人。别看他们生活中或谄媚或刚正,或狡诈或木讷,但他们的业务能力都不是盖的,学问个顶个的好。楚辞忍不住想象,如果这些人一同参加科举,会是怎样一副神仙打架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