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9章(第2/2页)

尤其是创作时候的灵感,错过了那一霎灵光,事后用多少时间去补,都无法追回。

再有做事情也图一个顺手,雕刻雕得精心,正是顺手的时候,非要中途放下去做别的事情,之后再拿起来做,看似是接上了,其实那种连贯的意思,终究时候断掉了。

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废寝忘食”之语的缘故,做事情总要专心的。

但在广济这里,大可以不用那么专心,行走坐卧,哪一样都可以分了心去,不必坐在那里默念经书。

“……这样好吗?”

纪墨不太理解这种中途暂停,再次跟着广济上路,边走路边询问这个问题。

广济问他:“经书所记是什么?”

“内容吗?就是佛祖和弟子的故事,还有佛祖告诉弟子的事情,以及佛祖对事物的看法。”

纪墨尽可能用孩子的语言总结了一下,生而知之,可以是个小大人儿,却不能是个全然的妖孽,把所有的成语都朗朗上口,之乎者也,那恐怕就是夺舍老怪了。

他倒真的是,却不能让人如此想。

“经书所记,四事也,曰衣食住行,曰生老病死,曰喜怒哀乐,曰因果轮回。”

广济的总结角度比较新颖,实际生存问题,哲学思考问题,情绪交互问题,世界观探索问题。

纪墨想了想,他能隐约把到一些脉搏了,却还是没有贸然说出,仰着头,等着广济继续往下说,总该让当师父的有点儿成就感,什么东西一点你就透,举一你就反三,当老师的一开始觉得惊喜,后来恐怕就要觉得没意思透了,好像什么都不教你都知道,他反而成了卖弄的那个了。

“义在微尘中,经也在生活里。”

广济的话绕回来,告诉纪墨,“多听,多看,多思,人生所历,与经文印证,若皆有所得,就是修行有成。”

说话间,广济拉了纪墨一把,没让他被地上土坑绊倒,纪墨抬头看他,人生即修行,这样子想的话,豁然开朗。

中午天热的时候,广济并不急着带纪墨赶路,会找到地方休息,并不刻意靠近人群,也不过分远离,没有选择道旁卖茶水的草棚,而是选了一处树荫坐下,不管周围是否有人经过,又在做什么,广济抓紧时间带着纪墨补课。

补了早课之后,就是开讲经文,并不是多么绕口的句子,而是带着些故事性启发性的事例,普通的问答之中似藏有大智慧的那种。

类似的句子,纪墨也曾在现代的时候看到过,属于那种看到之后眼前一亮,再一品味,其中的思维就很佛系智慧的那种。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人生百年,不过一捧尘土……”

“心静可见佛,佛何像,众生何像……”

“佛言二十难,度者亦为佛……”

“静心修行,善心做事……”

“诸恶念难除,可摒弃道旁,正道直行,不妄自破……”

纪墨听着听着,倒是有所感触,怪道最开始佛家是小乘佛教,自修总比普度容易,所有人对自修的心得,从一日三省吾身做起,都能来点儿“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之后的大彻大悟。

但要普度众生,怎样把自己的道理变成别人的道理,甚至是别人奉行不辍的圭臬,难度就大了很多。

传、销还不能人人信呐,何况这又不是传、销。

于是,要让人了解,思考,就要把这些思想化作点滴,融入到每一个看似平常的对话和故事之中。

经文之中的代入感,主要就是在那些弟子身上,他们学佛,他们有诸多困惑,从怎样才是佛,到佛能够怎样,这段漫长的路,他们会发出无数个疑问,像是一个个十万个为什么。

然后佛祖一一回答,从这些涉及到各个方面的问题之中,思想在渗透,思想在传递,属于佛的作为在传播给他们,再由他们传递给别人。

生活是修行,举动之间,衣食住行,都是在修行,扫地是,砍柴是,洗衣做饭也是,就连捧着一碗米饭默默咀嚼,同样也是修行。

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在吃饭的时候想“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甚至那个时候头脑都未必会在想饭食是否美味好吃,可这种放空的状态,本身也是修行,是静心,是宁神,是有关定力的修行。

不为外物所动,也不为外物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