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书灯顾名思义,即在书斋阅读时所用的灯具。

古代没有电灯,只能用油灯和蜡烛照明,因而便产生了盛放照明物的器具,材料和样式繁多。

从战国时期的青铜灯,到明清最为辉煌的时期,用金、银、铜、铁、陶瓷、玉石、玻璃、珐琅等材料制作的烛台,以及用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和玻璃的宫灯等等,各式各样,品类繁多。

至清代,帝王亲自批阅奏章,时常工作到深夜,便需烛台照亮书案。此类烛台便叫做书灯,属文房器具。

书灯与佛前供奉的供器相比,尺寸较小,由承盘、灯柱及灯座组成,专供清宫书斋照明所用,为雍正、乾隆朝独有的文房雅具。①

眼前的这对青花缠枝莲纹书灯仅有15cm,小小的一对,却极为精致。

云舟与吴掌柜各拿起其中一个仔细查看起来。

他手中的书灯整体分为上中下三层,下层的托盘为放置于桌面的底座,表面绘制缠枝莲纹与卷草纹,中间连接一段凸起的圆柱。

中层为蜡盘,用来承接蜡烛滴落的蜡油,内外口沿分饰花卉与海水纹,构图饱满;用圆柱相连的上层为灯盏托盘,口沿绘制一圈如意云头纹,顶部有固定蜡烛的金属蜡芯。

整件瓷器保存得十分完好,没有任何磕碰。

绘制纹饰繁复,有十余层,青花发色浓艳,着意模仿永宣瓷器‘铁锈斑’的效果,有着仿古的意境。

云舟将三层一一拆开,查看连接处的痕迹以及托盘下方的纹饰。

然后拖着最后一层托盘看向灯座底部,落款为罕见的“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外围以圆形青花双框圈起字体,模仿玺印规制,可见乾隆皇帝对于这对书灯的喜爱。

他看过后将其重新放回桌面,侧头看了一眼旁边的吴掌柜。

对方仍然在仔细的观察着青花缠枝莲纹书灯,想必过一会儿才能交换。

青花书灯保存完整得并不多见。

首先,这样精致的青花书灯仅在雍正、乾隆两朝盛行,数量不多。普通老百姓用的都是油灯,更不会有民窑仿制。

其次,瓷器易碎,青花书灯多为三段拼接,随便打碎其中一部分便是残器,顶部还有粗针状的金属蜡芯,不易存放。

再者,青花书灯在蜡烛长时间的高温炙烤下,有一定概率出现裂纹。

就像把家里的瓷碗一直放在煤气灶旁边烤,冬天冷热交替,没准会炸裂。

因此,能保留下来的青花书灯数量不多,最难得的是一对都是完整的,凤毛麟角。

吴掌柜里里外外仔仔细细的观察了很久,还用上了放大镜。

清乾隆时期的青花书灯,他也是第一次见。据说前两年在拍卖行拍过一对,成交价格达到了300多万。

作为小器型的书斋用具,足以称得上十足的官窑精品了。

若这对瓷器为真品,收在珍宝阁能为其添色不少,这样精致且保存完好的书灯,放在店里绝对不愁卖。

“咋的还没看完?”

叫刘志的中年男人有些急躁,尤其在吴掌柜将手中的书灯一段段拆开之后,眉眼更是染上几分不耐烦,站起身粗声粗气地道:“你还要看到啥时候,急着用钱!

我敢打包票,是真的,从祖上一代代传下来的宝贝——”

“不要着急,先坐下,喝杯茶。”

吴掌柜安慰道,“您都说是宝贝了,总要查看仔细了才能卖个好价钱不是?”

他手里的这只看得差不多了,便和云舟交换了书灯。

吴掌柜可不认为青年能看出什么来,几百万的东西,必须要仔细些。

云舟颇有眼色的起身,没用紫砂壶泡茶,对方看着不像品茶的人,没准还嫌泡茶的时间长,便直接端了杯子过来。

中年人也没客气,接过来咕咚咕咚喝了大半杯,用手背一抹嘴重新坐回座位,这下看着没这么急躁了。

云舟看着换过来的书灯,总感觉和刚才手中的那个不太一样,具体哪里不同却说不出来,就是一种感觉。

他知道,纵然是一对的瓷器,却因为烧造技术等种种限制做不到一模一样,也许是错觉?

青年将三段书灯拆分开来,一段一段的检查。

他看了一眼中年男人,发现对方的目光一直集中在吴掌柜身上,拖着茶杯一脸沉稳,完全看不出刚才还那么焦躁。

吴掌柜看得同样仔细,不时拿着放大镜查看底款,同时询问这件书灯的来历,“您刚才说是祖上传下来的,可否详细说说?”

刘志抬手搓了一把脸,皮肤显得更红了一些:“其实也没啥。曾祖父当时花十块大洋从一个落魄户手里买来的,之后就一直放在家里,碰也不让碰。

这不,老爷子卧病在床,大儿子也快结婚了,只能拿出来卖掉。”

吴掌柜抬起头问,“你想卖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