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谢氏族运下坡(第2/3页)
小将们也十分冤枉,他们面对三十多万人,从城墙一看就密密麻麻的人头,一眼望不到头都在排队,所有人都一副你不让我进去,我就把城挤破的架势吓得不少将领匆匆开门,放他们进来,就是想他们赶紧滚去九晋之地。不要留在自己负责的范围,如果出事,他们可是要担责的。
岂料,小将们发现有这个想法的不止自己一个人,大家都是这么想的,于是这三十万人都进了九晋之地。
李令收到这个消息,直接破口大骂谢广办事不牢靠,给自己添了那么多麻烦。没有能力就不要效仿元帅,硬要跟风。现在好了,那么多人他们该怎么安置?
可好巧不巧,这批人进入九晋之地刚好是农忙之时,李令怕这群人没事干惹是生非,给自己添麻烦,就打发去抢收。
人多抢收起来果然简单多了。
李令本以为三十万九晋之地养不起,但这次番薯花生稻谷都创收后,养活三十万人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李令也没有那么难受,继续盖自己的官印补发二十万户籍,盖了三天三夜,他手都抬不起来。
之后九晋地,本属马家军一起投靠司栖佟的将领,他们镇守九晋时发现一千兵力根本不够用,所以他们上报司栖佟可否扩招?
司栖佟同意了。
九晋各个将领就去招募,本以为没多少人参军,毕竟九晋对比新天京和谢氏简直乞丐窝。待遇不行,连大米都没有。最多吃点大豆粗粮充饥。最好的伙食还是殿下定下的鸡蛋羹。一旬还只能吃三次。不像谢氏一旬吃五次肉,三旬吃一次烤全羊,月底还有一钱一袋米发。
待遇已经是历朝历代最好的军队。
很多九晋将领并不抱有期望,但他们已经上报殿下,殿下都答应,只能继续招募,能有多少人就多少人。
意外的是,第一天参军的人一千,将领们认为这应该是最高峰的一波参军了。之后肯定没现在人多。
结果第二天来了三千,第三天来了五千,第四天第五天,第八天。将领们纷纷关掉招募处,拒绝再招兵。
可还是有不少青壮年挤破头皮要进来。
九晋将领们三天三夜没合眼记数,记名,然后发军服,发现总共招揽了五万人,而且不少是从别国逃跑过来的流兵。
这时九晋将领们将这个情况通报李令。
李令差点吓得晕过去,他才发现三十万人,十个就有四个是青壮年还有别国活不下去的士兵偷偷加入军队。
据说将领们还抓到三百个懂武功的小兵,打起来完全不输给他们,简直是现捡的兵力。放在别国都能算是精锐。
最后李令决定做主一回,让这三百人自己设擂台较量,然后胜者领一千新兵按照自己办法训练,只要训练出一支强军,可以成为新晋军。是真正的官军。
官军的待遇其实也不好,但架不住官军名头大,有近天子宫伺候的可能性,不少人仅仅为这个可能性就大打出手,希望自己能够出人头地。
李令实在控制不了这帮人,就往司栖佟那上书请罪。
司栖佟百忙之中,让李令尽管拿他们练手,先封不赏,要是有人不服就可以自行退出。全靠自愿为爱发电留下,等哪天富有了再计。
九晋新兵们收到殿下新令,发现竞争越来越大,虽然逼退一些人退籍还民,但还是有八成人留下,继续耗,很快五万人选出十个校尉,八个骑尉,分别统领新兵五万人。
李令发挥了司栖佟自封不赏的精神,解决个大麻烦。
很快新麻烦来了。
当李令听到底下大将汇报,新校尉们和谢氏起冲突了。原因是九晋之地的粮食,谢氏以往都会来收一批保护费,和粮食作为征收。
平常都收得非常顺利,这次却遇到阻碍,新校尉们以九晋之地为凤宁殿下封地,与谢元帅在金銮殿平起平坐为据力争,不许谢氏再以主子的身份向他们征收。因为于理不合。
开始谢氏们都在嘲笑这帮人天真,还真以为九晋之地完全属于司氏,于是强行征收,结果爆发了新校尉们与谢氏小将的小部纷争,校尉们更是将谢氏不少人锤得头破血流。
暂时没有犯人命,却让谢氏们尝到第一次苦头。
这帮新招收的兵特别能打,而谢氏又二年没打仗安逸太久,各个又跟大爷似的享受,因为内部分配从来不愁吃不愁喝,甚至有人开始疏于锻炼。
结果遇到这帮软硬不吃的人,挨了拳头。
谢氏有人组兵要打九晋的校尉们,趁机立威。结果去了一千人,全部挨了揍,没有出人命,但佩刀都给没收了。
谢兵们万万没想到自己会输给一帮杂兵手里,还是来自五湖四海各个小国投奔而来的武吏。这些人虽然从小国来,但一个个都是铁骨铮铮的汉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