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肃杀(十一)(第3/3页)

“这几个——”他提起笔作出标识,引朱批横肆划掉三分之一。

抬起头:“不准。”,笑着:“舅舅,也留几个位置给朕吧?”

这反应大大超出了郑沅的预料,几位上卿也面面相觑。

郑沅满面涨红,不知该解释,还是该顺着他的话说下去。

好在御史大夫出来打了个岔,将话岔了一边去,才没让丞相太尴尬。

议事结束以后,诸人都散了,皇帝单独留下他一个,还真的写了一个名单,交给了郑沅,特别叮嘱,御前散骑常侍需及早任命。

郑沅看上面写的朱恪的名字,心里亮堂,会意去了。

……

这一批任命当中,朱恪的是最早下来的,张布天下。

朱恪大喜过望,连扫险些丧身贼手的颓丧,使人通知章华的兰夫人收拾家私上京,呼朋唤友,摆酒相庆,好不春风得意。

朱家喜事连连,又有添鲜花灼锦之乐事。

因朱恪是御前散骑常侍,属皇帝亲卫,故籍册快马加鞭,从章华郡调至了长安,过御史台。

就在他籍册调至御史台审查的第二天。

一封措辞严厉、指责朱恪的弹劾从御史台发出,宣于朝会,一言激起千层浪。

其中锋芒突出的指出了朱恪两宗大罪——

罪责之一,在与明贞太主婚期,太主未殁时与家奴私通,犯下通奸之罪,按本朝律法当徒城旦两年,他未曾服刑,便是戴罪刑徒之身,竟以刑徒之身受爵受官,属欺君大不敬。

罪责之二,串通章华郡守吴俪,私改幼女籍册避罚,证据便是前些日子昭告天下的指婚圣旨。圣旨上朱令月的年龄是十六岁,而籍册中还留着十三岁,没来得及改过来,正是他罪名的铁证。

御史台那个在“丹砂”事件中被老御史按下手腕的青年御史再次执笔,未经御史中丞、大夫的审议,直接在朝上弹劾,直达圣听,宣之天下。

青年御史言辞恳切,掷地有声:“移风易俗,教化万民,以正理纲,善莫大焉。毁人伦、败人纲,礼乐崩坏之始也。臣请陛下旨彻查。”

百官喧腾。

“丞相如何看?”皇帝问询。

郑沅位列百官之前,沉默良久,方道:“平阳侯曾尚明贞太主,又是皇后殿下亲父,臣以为,当罢黜官职,暂留爵位,过责可追,但事涉内事,当请宗正寺与大长秋协同查办。”

郑沅提议当作家事来办,群臣中多颔首微应和者。

皇帝却转头问廷尉:”张卿以为呢?“

廷尉张绍振袍出列,斩钉截铁道:“若依御史台弹劾的罪名,平阳侯已触犯国律,既触国法,自当由臣来办,若因平阳侯是国丈就着宗正寺轻查,必令法度废弛,人心不安。”

依然应和者众。

……

朝堂上的议事,消息很快传至长信宫,郑太后心头凉了一大半,下诏令朱晏亭来见,宫人很快去而复返,说皇后不在椒房殿。

朱晏亭踏入未央前殿之时,群臣还在各执一词,郑沅执意要顾全皇后颜面,廷尉张绍却坚持应当以国法为先。

直至内监通报:“皇后殿下到。”

殿内肃然一寂,众臣执礼。

这是自大婚接受群臣朝贺以来,皇后第一次出现在未央前殿群臣之前。

她身着文绣礼服,绀衣皂裳,发耀桂枝,体表华藻,衣被兰泽,凤姿粲皪,令人不敢逼视。

皇后缓步行过大殿,立丞相之前几步,不再近。

躬身向齐凌行礼:“请陛下恕妾不宣而入之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