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四章 老朱的信用(第2/2页)

“先生,所谓有多少商品,发行多少货币……这话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历朝历代,别说有多少商品,就连有多少人都不知道。几乎可以肯定说,只要不和金银锚定,就必然超发纸币!”

胡俨又沉吟一会儿,才问出最关键的问题,“先生,咱们大明,能例外吗?”

“能!”

张希孟斩钉截铁回答,“因为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和你一样,很多人已经在研究商品产出,关注货币,利率。我们对这个问题,十分清醒!其二,这一点更为重要,我们有大明洪武皇帝!”

胡俨一怔,“先生是说,陛下会不遗余力,为纸币保驾护航?”

张希孟笑道:“你说的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陛下有金子招牌,有铁一样的信用。百姓信他,谁都知道,他一言九鼎,是真心替百姓着想,这就是我们当下,最大的一张牌!”

敢把老朱当成一张牌使唤的,也就是张希孟了。

其实当初费那么大力气,摆弄粮本位,张希孟就意识到,在治理能力极端低下,毫无货币金融概念,也没有工业化生产能力的国度,任何金融的创新,结果都是灾难的。

没有例外的可能。

所以他宁可用复杂的粮食,绑定宝钞,然后慢慢建立起宝钞信用,促使百姓接受宝钞……这期间,任何币制改革,都会葬送整个成果。

什么金本位啊,什么货币税收啊……这些看起来很进步的改革,张希孟一样都没推。他不想拿老百姓当小白鼠,他也没那个胆子这么折腾。

甚至张希孟都无法想象,是何等勇气,敢在大明推一条鞭法,到底是勇者无畏,还是无知无畏……张希孟也说不好。

因为在这么庞大的国家,又是那么落后的治理手段,搞货币化,苦的不还是老百姓吗?

难道要从张希孟的嘴里说出“再苦一苦百姓”的话?

行不通就是行不通。

唯独到了今天,局面真的差不多了。

北平初步建立起工厂模式,也开始大举使用机器,有着成倍的商品输出。物质基础算是有了。

其次,像方孝孺啊,齐泰啊,黄子澄啊,这一群人都在北平官场。别管历史上的靖难之役多么奇葩,但是这帮人眼下普遍清廉能干,在财税上面,一丝不苟。

这算是人才基础了。

再次,像胡俨这种,着手研究货币商品的学者也有了,理论基础也算是勉强有了。

方方面面齐备,张希孟也终于敢在货币上面,试验一番。

只不过一切的根本,还要建立在朱元璋的信用上面。

如果这个皇帝是个混蛋,心里头丝毫没有百姓,那也不要想了。

可偏偏老朱就是个最爱惜百姓的皇帝,没有之一!

天时地利人和齐备,实在是不能更合适了。

可即便如此,张希孟也没有太过疯狂。而是首先发了三百万贯的定向债务,用来扩建大沽口,并且修建大沽和北平之间的直道!

三百万贯的国债,刚刚抛出来,只用了不到两个时辰,就抢购一空。

来晚的人,只能顿足捶胸,大呼遗憾!

这么多年,自从北伐中原,开始发放战争债券,到了现在,哪一次的债券,都带来了丰厚收益。

现在休养生息,百姓缓过来一口气,手里有钱了,投资机会却少了。好容易来了,谁也不想放过。

甚至有人干脆上书,建议朝廷更多发行一些。

张希孟倒是没有继续增发国债,他这么干,其实只是想试探一下民间的情况。

“恭喜陛下,您的信用情况极好……我们接下来可以给北平的银行,注资一千万贯!让他们扶持北平的工厂,利息暂定百分之五!”

老朱皱着眉头,“这法子有用?”

“那是自然!这么优厚的条件,那些公司就有了和原来债主讨价还价的资格。大不了借新债还旧债!而且一千万只是个开始,后续还有!他们把生意做起来,增加投入,购买土地,建设工厂,缴纳税赋……这样一来,北平的税收就上来了,一切问题,岂不是迎刃而解!”

朱元璋听到了这里,终于露出了笑容,“对了,先生,你说承天那小子,有啥办法,能说服徐达啊?”

张希孟的脸瞬间沉下来,提起这个兔崽子,实在是让他上火,鬼知道他能弄出什么法子!

此刻的张承天,正拿着几张数学题,跑到了徐达的家里……“魏国公,这就是我大哥给女孩子出的题,要答对才能跟他见面,您先瞧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