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第5/6页)

十月初,气温虽然有所下降,但还是没下雨,地上的裂缝越来越大,稍微不注意时,人都会掉进去,非常恐怖。

江南百姓缺水缺粮到了极致,走投无路之下,揭竿而起。

首先倒霉的是越州南边的明州,一队腰上系着红巾的壮汉冲入了衙门抢劫,然后又抢劫了城里的大户,最后扬长而去,落草为寇。

朝廷得到消息已是八日后,这还是快马加鞭的送去的结果。

抢劫了明州后,这些土匪似乎尝到了甜头,不停地招纳成员,又先后抢劫了台州和越州。

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他们已经拉起了一万余人的队伍。

正在江南赈灾的太子不顾危险,先斩后奏,给京城的延平帝上了一封信后,亲自带着当地驻军,前去缴匪。

可他实在低估了这群乱贼。

太子带两万人过去,最后勉强打平,那群匪贼看情况不对,弃山逃跑,又去抢劫了最近的县城。

而且最糟糕的是,这几天,从东到西,陆陆续续出现了好几波反贼冲入官府,杀害官员和富户,抢完就跑,近十个州县受到波及。

江南彻底乱了。

太子万万没想到,他只是想稍微苛待一些这些灾民,再收买人怂恿他们造反,自己以此平叛,立下大功,回去也好像延平帝和朝廷交代。

他赈灾不行,但他平叛行啊。

可谁告诉他,说好的几百个灾民造反呢?怎么一下子变成了几万?数量一下子翻了几百倍,还遍地开花,让他怎么弄?

太子又惊又怕,当夜就发起了高烧,一病不起。

袁詹事心累不已,他也不知道为何会搞成这样,明明只是晚发了两天那几百个人的食物,其他人跟着凑什么热闹?

这些个刁民,真是给他惹麻烦。

思来想去,袁詹事觉得还是要先稳住太子,便遣退了所有人,劝道:“殿下,此事咱们做得隐蔽,况且食物不够,偶尔晚两天也是正常的事,传出去也与殿下无关。殿下不要自己吓自己,只要你咬死了是那群刁民犯上作乱,没人知道的!”

太子脸色苍白,心里只有一个念头:“父皇会信我吗?”

“会的,陛下一向疼爱殿下,见殿下吃了这么多苦头,心疼还来不及呢。”袁詹事安慰他。

而且还代太子写了一封奏折送回京中,呈给延平帝。

信中,袁詹事极尽卖惨之能事,说什么太子日夜辛劳,爱民如子,为了百姓夜不能寐等等,又说太子为了剿匪身先士卒,累得大病一场,如今躺在病床上起不来,只能他帮忙代劳上奏陛下等等。

延平帝还是很爱这个嫡子的,本来的七分气听说儿子累得病糊涂了,顿时消了三分。

晋王几人看延平帝面色缓和就知道,太子这一关若无意外是过了。没办法,谁让父皇最偏宠他呢?

晋王心里不平,面上却不显,恭敬地行礼道:“父皇,二弟一向体弱,这次去南方赈灾已快三个月了,累得病了,身为兄长,儿臣实在是心疼。因此儿臣恳请父皇恩准,让儿臣去江南平叛,平平安安地将二弟接回来。”

又心疼弟弟,又有担当。

多好的一个兄长啊!

延平帝自己那一辈兄弟少,只有个比他小十几岁的弟弟。他登基那会儿,弟弟还是个小孩子,又不会跟他争什么,他们兄弟自然是兄友弟恭,特别亲密,他将兄弟当儿子一样养大。

所以他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他自己的儿子都是他的种,肯定也继承了他跟弟弟的好兄弟情,也是相互帮衬友爱的。

因此听到晋王这番话,颇是欣慰:“你有心了,既如此朕就派你去吧。对那些反贼不必留情,通通诛九族!”

“儿臣遵命。”晋王连忙跪下道。

旁边的楚王见他成了,高兴地说:“父皇,儿臣也挺担心二哥的,您让儿臣跟大哥一块儿去江南吧。”

“你去做什么?回头你母后又要担心了。”皇帝不赞同地说。

楚王不依:“父皇,您就让儿臣去嘛,这还不还有大哥看着儿臣吗?”

晋王知道太子到时候肯定恨死他了,多一个楚王也好,楚王年纪小,说话没那么滴水不漏,稍微一个不注意就会得罪敏感的太子,到时候有楚王拉太子的仇恨,他会轻松很多。

所以他站出来替楚王求情:“父皇,既然五弟想去就让他随儿臣去吧,您放心,儿臣一定会照顾好他。”

闻言,吴王也有些心动,抬起晶亮的眼珠子看着晋王和楚王,但却被他的同胞哥哥燕王一记眼神给制止了。这次功劳肯定是晋王的,他们去凑热闹干什么?好处没捞着,还反惹得太子记恨就不划算了。

得了圣命,晋王带着亲信和楚王一路疾驰去了江南。

晋王在打仗方面还是有几把刷子的,至少比太子强多了,加上皇帝给了他调动十万大军的权力,无论是人员还是装备都比那群土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