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油豆腐(第2/5页)

她们孤儿寡母的,光脚不怕穿鞋,逼急了,什么事做不出来?

可人家陆家酒楼不一样啊,一则要脸,二则体量大,若真撕撸开,固然师雁行她们会鱼死,可陆家酒楼那张大网的损失可要大得多了。

师雁行准备等几天,不过估计也等不了多久。

一个卤肉陆家酒楼就坐不住,若再多几样呢?若卖得更好呢?

她盼着对方来找自己,如果顺利的话,或许真能在短时间内聚集起去县城开店的本钱。

江茴知道师雁行主意大,见她不慌不忙,索性丢开手。

“你心里有数就好。”

娘儿仨照例去水井边将已经抹了草木灰的碗筷冲洗干净,收拾齐整之后,师雁行又去粮行买了十斤黄豆。

那伙计还记得她。

毕竟这会儿不年不节的,一口气要五斤黄豆的散户不多。

古代的黄豆价格不低,师雁行顺势讲了一回价。

双方你来我往拉扯几个回合,最终敲定,如果以后她每次都买十斤以上的话,每斤便宜两文钱。

若用量更多,还能再议。

出门之后看见街边有卖菜的,意外地发现竟有鲜莲藕,两头俱用泥巴裹着,里面还是白白的。

很新鲜。

青山镇本地不产藕,都是从外面运进来的,价格要比一般蔬菜贵些。

卖菜都赶早,这会儿晌午都过了,所剩不多,菜贩子也着急处理掉家去。

师雁行便将剩下的大莲藕、小藕瓜一并包圆,又省几文。

莲藕关节处和小的歪斜的藕瓜不大好看,可以自己做了吃,味道是一样的。

又去隔壁豆腐摊买了几斤老豆腐。

豆腐师雁行也会做,但太累,不合账。

磨豆浆煮腐竹那是没法子的事,毕竟外面没有卖的,可豆腐却极容易入手。

有自己做豆腐的空档,完全可以做附加值更高的事。

郭张村没有做豆腐的,偶尔村民们想吃,就得等流动的豆腐摊来,用各色粮食或旧衣裳换。

那豆腐车不定日子,也不定量,有时前头村落要的多,提前卖光,甚至都轮不到郭张村。

豆腐郎来了也不胡乱走动,就站在村口大柳树下,拿出世代相传的木梆子敲几下,然后伴着有节奏的“邦~邦~”声,气沉丹田,从喉咙里放出一声悠长的吆喝:

“换豆腐喽~”

木梆子声音极清极脆,似乎具备某种难以言说的魔力,能轻易穿透重重屋墙,让家家户户的女人们精神为之一振。

若有要的,便会从里间挖一勺粮食,带点肉痛地打发自家孩童去换豆腐。

出门前必要嘱咐一句,“慢些跑,稳着点,别跌了豆腐!”

小孩儿最喜欢这样跑腿儿的营生,能看热闹。

若豆腐郎心情好,甚至还会现场从那一整块豆腐上切一角下来,散与众人吃。

热乎乎的,带着浓重的豆香,对寻常孩童而言,已是不可多得的美味零嘴儿。

师雁行这副身体小的时候,也曾去换过豆腐。

原主的父亲很喜欢吃盐水渍豆腐。

撒过盐巴的豆腐渗出多余水分,质地变得更坚韧,口感清淡,慢慢咀嚼几下,很香。

再配二两烫得热热的黄烧酒,就是一顿好菜。

可惜后来他病了,就再也没有这样的闲情逸致……

江茴盯着豆腐看了会儿,缓缓眨了眨眼,将那些忽然蹦出来的记忆碎片压回去,“豆腐也能卤吗?”

她记得师雁行以前说过,万物皆可卤。

师雁行笑道:“能,不过得稍微加工一下。”

豆腐干,油豆腐,腐竹,豆皮……豆子可真是宝啊!

早在五公县逛街时她就在盘算开店的事了。

只靠手头的卤肉不足以撑起一家店铺,但卤味系列大有可为。

目前看来,阻挡她去县城开店的最大因素是启动资金,菜色匮乏反倒不足为惧。

她的脑子,她前世的记忆和经历就是最大的财富,她整个人就是一本厚重的活的菜谱。

只要条件富余,花样要多少有多少。

师雁行大略算过,扣掉一年租金、押金和装潢,以及某些可能潜在的费用,想要维持现有生活水平不降,至少需要七十两。

而照现在经营的内容和销售量来看,满打满算,她们每月盈余也不过五两多,哪怕加上郑家给的四十两,想要攒够这七十两,起码需要半年。

这还是没有意外情况的前提下。

师雁行不想等这么久。

出名要趁早,赚钱也是如此。

师雁行往陆家酒楼所在的方向看了眼,意味深长道:“他们不来找我,我也要去找他们的。”

江茴若有所思。

回家后,照例先泡上豆子,又盘了一回账,心满意足。

晚间师雁行将那几斤老豆腐都切成约莫一指厚的三角片,先入锅炸,待表皮都染上美丽的灿金色,捞出控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