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第2/2页)
美国著名剧作家丽莲·海尔曼原是作家阿瑟·科伯之妻,自一九三○年在好莱坞酒会上与哈米特相识后,两人成为终身情侣。哈米特曾协助修改润色她的《小狐狸》、《秋园》等剧本,并在一九四二年与她合作把她那部反法西斯的舞台剧本《守望莱茵河》改编成电影。海尔曼在她的回忆录《一个不成熟的女人》中曾说哈米特告诉过她《瘦子》一书中的女主人公诺拉的原型就是她。海尔曼还说她访问法国期间曾与纪德和马尔罗晤谈,两位法国大作家均十分赏识哈米特的作品,纪德拿他与巴尔扎克相比,马尔罗称赞他在写作技巧上有把德莱塞和海明威两者的文风相连接起来的特点。[5]好莱坞一九七七年根据海尔曼的回忆录《旧画新貌》(1973)改编的电影《朱莉娅》中曾有哈米特的形象出现,由影星小杰逊·罗巴兹扮演,简·方达饰演丽莲·海尔曼。此片八十年代初曾在我国放映过。
《瘦子》一书中插有一长段离题甚远的美国历史上一桩人吃人肉的轶事,有的评论家认为这是作者为增加篇幅而添加的败笔,殊不知这正是哈米特以此来讽喻当时美国社会上尔虞我诈和弱肉强食的不良现象,可谓用心良苦,切中时弊。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哈米特在一九三八年当选为美国电影艺术家委员会主席,这个委员会的主要目的是为反法西斯事业筹款,特别是为了支援西班牙反佛朗哥的内战和中国英勇的抗日战争。[6]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哈米特于一九四二年参军,被派驻在阿留申群岛,在部队中编辑《阿达克岛报》,并经常给战士讲解战争局势,据退伍军人巴德·弗里曼一九八二年接受《芝加哥论坛杂志》编辑采访时说:“哈米特是个超人。他每周给我们讲两次有关中国的情况。我认为这真是太好了,就像进学校学习一样。他知识渊博,是个了不起的人物。”[7]哈米特对中国的这番友情是值得我们感激并译介他的作品的。
已故老友董乐山兄一九九五年曾在一篇题为《私家侦探的别名》的文章中写道:“如果说平克顿侦探社还有什么其他与美国文学有缘分的话,那就是著名左翼剧作家丽莲·海尔曼的相好达希尔·哈米特年轻时曾为平克顿侦探社效过力,他后来根据切身经验,写出了不少侦探小说,与后来的雷蒙·钱德勒一起,开创了硬汉派侦探小说的先河。他笔下的私家侦探山姆·斯贝德和钱德勒笔下的菲利普·马罗一样,性格正直刚强,语言干脆爽快,而故事情节往往出人意料,不落一般侦探小说拖拖拉拉的俗套,所反映的社会层面也广泛、复杂多样,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因此把他们两位作家称作侦探小说家而归为通俗小说家一类实在太辱没他们了。”[8]当今美国文学界有识之士也持有这同样的观点,近二十年来有不少学者在研究哈米特和他的作品,传记已有多种,其中以加州大学教授、著名作家黛安娜·约翰逊所写的那部资料最为翔实,立论也较公正。一九九九年“美国文库”[9]也出版了《哈米特集》,内收他的五部长篇小说。这都无疑对达希尔·哈米特为美国文学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梅绍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美国文学研究所
二○○一年元旦
[1] 见“美国文库”《哈米特集》,1999年,第958页。
[2] 见威廉·马林:《达希尔·哈米特》(特温美国作家丛书),特温出版社,1986年。第102—103页。
[3] 见黛安娜·约翰逊:《达希尔·哈米特传》,兰登书屋,1983年,第314页。
[4] 哈克特夫妇最成功之作是一九五五年根据《安妮·弗兰克日记》一书改编的同名舞台剧,获该年度普利策戏剧奖。
[5] 见黛安娜·约翰逊:《达希尔·哈米特传》,第123页,第136页。
[6] 见黛安娜·约翰逊:《达希尔·哈米特传》,第140—143页。
[7] 同上书,第191页。
[8] 见董乐山:《边缘人语》,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9—20页。
[9] “美国文库”(The Library of America)编辑委员会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组织,成立于一九七九年,由美国全国人文基金会和福特墓金会资助,出版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广大读者赏识美国文学的传统和精华,并永久保存美国最优秀最重要的著作的权威版本。一九八二年出版了第一卷《赫尔曼·梅尔维尔集》,至一九九九年已出版一一三卷。《达希尔·哈米特集》为第一一〇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