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迷雾中的光(第8/14页)
聆听着俊赫的言论,千行不由得鼓起掌来。
“看来,俊赫君对完美犯罪很有研究啊!”千行赞道。
“承蒙夸奖!多年来,品读推理小说成为我业余生活的一个爱好。不过……对于完美犯罪的存在,我一直保持质疑的态度。不知千行你是怎么看的?”
“所有推理小说中的完美犯罪,都不能被真正意义上称为完美犯罪。”
“哦,”俊赫颇感兴趣,“怎么讲?”
“所谓完美犯罪,从概念上讲,就是完全不能破解的犯罪。而所有的推理小说,原则上都必须破案,否则不能满足推理小说针对读者的基本需求。因此,完美犯罪不断出现于推理小说之中,这种现象本身,就是一种悖论。”
“嗯。千行的……‘悖论说’很有见地。说下去。”
“推理小说中之所以频频使用‘完美犯罪’,那是作者普遍采取的一种夸张手法,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的眼球。用得多了,便在作家和读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默契。实际上,这类所谓完美犯罪,应该被称作‘准完美犯罪’。它可以无限接近纯粹的完美犯罪,但不可能与之完全等同。这有点类似于数学中的‘≈’。”
“那么,在千行看来,在现实生活中,完美犯罪是不存在的喽?”俊赫的脸上分明写着“好奇”二字。
“存在的。”千行很确定地说。
“存在?听起来貌似有些矛盾哦。那么,你认为怎样的犯罪能被称作真正的完美犯罪呢?”
“真正的完美犯罪有三种。第一种情况,这是根本没有被人发现的犯罪。这是绝对情形,也是极致状态,是最为成功的完美犯罪形式,但很遗憾,这根本不能够出现在推理小说之中,因为它没被发现,就构不成必要的情节表现。”
“有道理。原来,我从前的理解都错了啊!第二……”
“第二种情况,犯罪行为被人发现了,但由于对手的狡猾布局和特殊的情况造成,侦探无法找到凶手,更无法破解他的诡计。有一种存在于推理小说中的,最被读者津津乐道的范例就属于这类。由于凶手的思维方式或智商比侦探或警察高出一截,形成了落差,或者,凶手对侦探进行成功的误导,令侦探进入无法自拔的误区。多年后,侦探终于克服了自己的思维盲点,认定了凶手,但该案已经拖过了法律追诉期,使得他望洋兴叹,只能任由凶手扬扬得意。”
“没错,这恐怕是推理小说中读者最热衷的情节了。”
“第三,即使我们确定了凶手,破解了他的诡计,还明白了他的动机,但无法得到将他定罪的足够证据,形成只能任其逍遥法外的无奈局面。”
“这也是读者迷恋的情节。”
“读者最迷恋的后两种情节,小说中最常用的情节,在现实中并不是最成功的。只有不被发现的犯罪,在现实中才是最为成功的。这桩犯罪,就像空气一样,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注意,这种凶手的作案手法有时并不高明,甚至很低俗。”
“是啊!这……恐怕也是一种悖论吧?!”俊赫叹道。
“是的,推理小说与现实案件之间的相悖。这是个哲学命题。所有完美犯罪,都只能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推理小说中的完美犯罪,都是假命题。”
“不愧是少年推理师呀!”俊赫也鼓起掌来,“听君一席话,真是受益匪浅。”
“彼此彼此。俊赫……知道我和警方的关系?”
“哦!听周焘和安叔说的。”
“原来是这样。”
“父亲死后,我也一直在寻找案情的线索和突破点。千行,相信有了你的帮助,真相一定会浮出水面。杀死父亲的凶手,终将难逃法律的制裁。”
“那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谢谢。”
四只手紧紧握在一起。
“对了,当年负责设计、建筑和装潢玲珑屋的人,分别是谁?”千行突然问道。
“玲珑屋的设计者是父亲和林念祖,建筑和装潢都是林念祖负责的,大概在三年前吧。怎么了?”
“没什么,只是随便问问,”千行转而指向远处的窗口,“那个……恐怖的亡灵,就是出现在那里吗?”
“是的。”俊赫用手指点窗外,“当时,我就站在窗户外花坛的那个位置,安叔和父亲就站在我的身边。鬼魂出现的第一个位置在窗户边的这一点,第二个位置在那面健美室的窗户边。”
“两点之间的挪移,只用了一秒钟?”
“是啊!无论如何也不能想象,它究竟是怎样穿越我们三个人的视线。毕竟我们都站在大门的前面,睁大了眼睛看着前方。当时,前门和后门都开着,我可以清楚地看见后门外的月光……”
说着,俊赫的脸上逐渐地爬上了淡淡的铁灰似的暗色。如同一种病菌,沿着他的躯干蔓延,扩张……顷刻间布满了他的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