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日落瀛台,光绪之死(第9/10页)
李莲英心为之撼,跪伏在地,浑身战栗,落下泪来……
等到涵元殿内再无动静,李莲英终于强撑着身子站了起来,步履蹒跚地走入殿内。
光绪躺在御榻上,已经没有了气息,死后亦未瞑目。因为吃下砒霜毒发而死,光绪的脸色非常灰败,隐隐透着一层黑色。从他嘴角涌出的黑血,淌过了脸庞,浸湿了脑后的发辫。他的十指死死地抓住榻沿,十根指甲竟全都嵌进了木头……
酉正二刻三分,三十八岁的光绪帝,崩于涵元殿。
其时正值日落瀛台,南海上水天一色,晚景恢宏……
后续
光绪死后,李莲英锁上了涵元殿的大门,派太监守住瀛台北面的石桥,不许任何人私自进入瀛台,然后速回仪銮殿密报予慈禧。
慈禧幽幽叹了口气,嘴角露出笑意,自语道:“你毕竟还是死在我前面了。”
原来最终促使慈禧对光绪动杀心的,并非李莲英的汇报,而是那张纸上的文字。
正是那句“我心觉老佛爷一定会死在我之前”,点燃了慈禧的仇恨之火。
“你想死在我之后,我决不让你如愿!”抱着这样的想法,慈禧做出了她临死前最为重要并且将影响清王朝前途命运的决定。
光绪因病驾崩的消息传出,文武大臣尽皆震动。光绪没有子嗣,也未采用秘密建储之法,皇位的继承人未定,是以文武大臣人心慌乱,一时间不知所措。
就在这时,从仪銮殿的病榻上,传出了慈禧的懿旨:
“以摄政王载沣之子溥仪入承大统,为嗣皇帝,并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此时溥仪只是一个不足三岁的孩童,将国家大事及满朝文武托付给这样一个无知幼儿,显然是不现实的。
于是,仪銮殿中很快又传出了第二道懿旨:
“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着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皆由摄政王秉承训示,并予裁度施行。待嗣皇帝年岁渐长,学业有成,再由其亲裁政事。”
这实际上是将朝纲权柄,交到了醇亲王载沣的手里。
两道懿旨一下,满朝文武人心渐定。
一切事情,开始朝着既定的方向发展。
十月二十二日,即光绪帝驾崩的第二天,不满三岁的溥仪,以大清国皇帝的身份,来到光绪殡天的瀛台涵元殿,看视光绪皇帝遗体大殓的仪式,然后护送光绪的遗体到乾清宫西配间停放。大殓结束后,光绪的灵柩被移至乾清宫正殿安放。
就在众人往返于涵元殿与乾清宫之间,为光绪操办后事的时候,执掌清王朝实权长达四十七年的慈禧,终于彻底松开了手中的权柄,在仪銮殿的病榻上辞世,享年七十三岁。
当天,溥仪和众大臣在结束了乾清宫为光绪皇帝举行的殓奠礼后,又急匆匆地赶往仪銮殿,看视慈禧太后的大殓仪式。
半个多月后,十一月初九,溥仪的登基大典在太和殿举行。
看着一帮陌生人在自己的脚下手舞足蹈,三跪九叩,年幼的溥仪一个人坐在又高又大的宝座上,受了惊吓,突然间哇哇大哭起来,边哭边喊:“我不挨这儿!我要回家!”说着便要从宝座上跳下来。
载沣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下面,急忙用双手扶住溥仪,叫溥仪不要乱动。
被载沣双手压住,溥仪动弹不得,哭喊声反而越来越响,不断地大喊着“我要回家”。
天气虽冷,载沣却急得满头大汗,只好连连安慰道:“别哭,别哭,快完了,快完了!”
正在三跪九叩的文武大臣听了这话,心里顿时一颤。
在如此隆重的登基大典上,摄政王竟然说着“快完了”,皇帝竟然喊着“要回家”,这实在不是什么好的兆头。
索克鲁的计谋成功了,袁世凯的目的达到了。
与此同时,索克鲁也没有预料错,皇位的继承人,的确是从醇亲王一支中选出来的,素与袁世凯关系不睦的载沣成为了摄政王,并奉旨监国,这对袁世凯极为不利。
载沣认为光绪的失势,是因为袁世凯在戊戌变法的关键时期倒戈,致使光绪遭到慈禧软禁,受了十年囚徒之苦,最后郁郁而终。作为光绪的亲弟弟,载沣执掌大权后,自然要为兄长报仇。
载沣找来了一帮少壮派满族亲贵筹划此事,他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意思,那就是置袁世凯于死地。
但这一计划还在酝酿阶段,便遭到了庆亲王奕劻和张之洞等重臣的反对。
奕劻认为,袁世凯羽翼已丰,北洋新军都是袁世凯的手下,人称“北洋三杰”的段祺瑞、冯国璋和王士珍都是袁世凯的亲信,如果贸然杀了袁世凯,这些人一旦横了心造反,带兵进京,根本没人能抵挡得住。
万般无奈之下,载沣只能放弃了杀掉袁世凯的计划,最终以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为由,将其免职,令其回乡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