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蟒记(第2/8页)

“可是,他正在接受群众批斗呀。”

“是的。但据我了解,他并没有什么儒家言行,在这次运动中,也只是一个陪斗。”

上海市革委会负责人沉吟良久,终于点头说:“好吧,此事待我与几位常委碰碰头,研究研究再说。”

经过一番努力,何钊的请求终于得到了批准。刘南阳被宣布为“同一战壕的战友”,借调到745队担任技术顾问。

刘南阳是我国1960年代著名的动物学家,生物学界的一大权威。因此,“文化大革命”一开始,他就被作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揪了出来,一变而为阶下囚,在“牛棚”中关了五年。这次“批林批孔”自然也无法幸免,从运动一开始,就又被作为“现代儒家”的代表人物揪了出来,大会小会进行批斗。

宣布调令的那一天,刘南阳正在讲台上接受批斗。乍一听到这一喜讯,他激动得几乎要晕过去。然而,当最初的那一阵激动过去,知悉了自己被借调的真正原因之后,刘教授却又忧虑重重,再也高兴不起来了。作为一名专家,他有着这一方面的丰富知识。他知道,迄今为止,还从未有人见过如此巨大的蟒蛇。关于巨蟒的惊人传说,虽然有过许多,但确有文字记载的却只有一次。

那还是在“二战”期间。有一次,驻缅英军的一支车队在穿越一处峡谷时,被横倒在路上的一段巨木所阻。当几名士兵下车去搬移那段巨木时,巨木忽然动弹起来,将两名士兵弹出好远。原来他们遇到的并不是什么巨木,而是一条超级巨蟒的一段身躯。由于巨蟒久久不肯让道,车队的指挥官就下令向它开枪。谁知枪弹非但不能杀伤巨蟒,反而激怒了它,掉过头来张开血盆大口,向车队发起进攻,抢去了一辆汽车,将它盘在怀中。英军士兵一个个胆战心惊、畏缩不前。指挥官无奈,只好电告英军司令部求援。后来,还是司令部派出一架飞机,投掷了几枚炸弹,才将巨蟒炸死,为车队解了围。

文章刊登在伦敦的一家小报上,其作者是一个名叫查理的英国人,“二战”期间做过随军记者。当然,由于文章是刊登在名不见经传的小报上,为了招徕读者,文中难免会有许多夸张不实之词;但英军车队为一巨蟒所阻,几经曲折才将它击毙,大概总不会是完全虚构的吧?

谁知今天,他刚从非人的批斗中脱身,就要去面对如此可怕的一条巨蟒。当年的英军费尽周折,动用了飞机炸弹才将巨蟒击毙;今天,他又该怎样才能将这庞然怪兽生擒呢?刘南阳不觉感到危险重重,前途莫测。

这一晚,刘南阳教授房里的灯光彻夜未熄。

第二天,在745队的决策会议上,与会者提出了挖陷阱、打麻药枪、用铁笼诱捕等许多捕蟒方法,都被刘教授一一否定了。刘教授首先介绍了巨蟒的生理特点,然后详细解释说:

“巨蟒的身体很长,当它的头部进入铁笼吞食诱饵触动机关时,绝大部分身躯还在笼外,因此不能用铁笼诱捕。巨蟒全身披满鳞片,这种鳞片不仅又厚又硬,并且富于弹性,麻药弹头很难射进去,即使射进去了,药量也难掌握,这种方法也不适用。至于挖陷阱呢,大家知道,蛇是一种无足的爬行动物,它能沿着陡峭的井壁往上爬,当然就更不行了……”

最后,刘南阳教授利用蛇类特别害怕硫磺这一生理特点,深思熟虑地制订了如下方案:发现巨蟒后,先不要惊动它,而是远远地将它包围住,大面积地喷射硫磺,限制住它的活动范围;然后将包围圈逐步缩小,用浓烈的硫磺气味迫使它盘缩成一团,最后再用一张特制的网将它罩住……

“只要我们行动迅速,抢占先机,把巨蟒困在硫磺阵里,就有取得胜利、将它活捉的可能。”他说。

这一方案很快就得到了批准。三天以后,定制的20支硫磺枪和一张巨大的尼龙绳网也都赶制出来了。

何钊立即指挥队员进行操练演习。

745队的二十名队员,不愧是百里挑一的精兵,他们很快就掌握了这种特殊武器,配合默契,显示出了非凡的战斗力。

这给何钊增添了不少信心。他满意地对刘南阳说:“教授,您看怎么样?”

教授点头说:“不错!希望发现巨蟒以后,也能如此神速,抢占先机……”

消息不胫而走。上海市组建了一支精兵远征江西,去鄱阳湖口捕捉巨蟒的消息,迅速传遍大江南北,成了千家万户茶余饭后的谈资。

出征的那一天,市革委派了一位姓张的秘书到车站为745队送行。与张秘书一同前来的还有一位名叫向梅的女子,是市革委派来的随军记者。

女记者年轻俊俏、光艳照人,充满青春的活力。她随身带了一架照相机,热情地跑来跑去,一会儿给这个照一张相,一会儿又给那个照一张相,很快就与全队队员厮混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