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曲微茫(第4/23页)
所谓“饯行”,往往只是聚会的由头。一些江宁本地或是寓居于此的乡绅士人,如已故一等靖逆侯张勇幼子张云翮、大学士熊赐履之子熊志伊、金陵十竹斋[30] 主人胡其毅、藏书大家黄海博等,素来是西园常客,今日当然也不会缺席。
另外还有多名与织锦业相关的宾客,如云锦账房邵鸣、邵拾遗父子,机房殿行头王楷如等,均是民间织锦业的头面人物。
女眷则安置在二楼,多为宾客亲眷,由曹寅嫡母孙氏及妻子李氏作陪。
有一则外人不知道的是,两江总督傅拉塔爱妾温莹也是楼上看客之一。温氏酷爱戏曲,亦是西园常客,即便像今日这种颇令其丈夫尴尬的场合,她亦不肯回避,主动前来,生怕错过了好戏。
宴会的中心人物自然是即将应召赴京的内阁学士韩菼。
韩菼字元少,别号慕庐,苏州人氏,是大清立国以来经历最传奇的状元。他年轻时本已考中秀才,然因“奏销案”案发,交不上欠粮,而被官府革去功名。后来再应童子试[31] ,因文章不合时俗,被视作“劣文”加以斥黜,且张贴在学府照壁墙上“示众”,成为众人笑柄。
韩菼受此打击,情绪极为低落。其友人悄悄去找神算张嵩,请他为韩菼算个前程。张嵩曾因算中缪彤[32] 将会高中状元而声誉鹊起,“吴中惊以为神,门外车马不绝”,是苏州大名鼎鼎的人物。
张嵩问了韩菼生辰八字,掐指一算,即厉声喝道:“此人来岁当死,还问功名乎?”
友人听后,怏怏离去,也不敢将算命结果告诉韩菼。
刚好此时朝臣徐乾学到苏州公干,夜间宿于官馆,偶尔听到旁人诵读韩菼文章。对方本意是要取笑韩菼,徐乾学听后却大为惊叹,称赞韩氏文章“开风气之先,真盛世元音也”。次日一早,徐乾学设法寻到韩菼,当场收为门生,并带其入京深造。
徐乾学是传奇大儒顾炎武的外甥,康熙九年(1670年)探花,授翰林编修,先后担任日讲起居注官、《明史》总裁官、侍讲学士、内阁学士,深得康熙皇帝宠幸,权势极大。历届乡试,徐乾学虽不亲自主试,但主考官总对他言听计从,因而凡拜在徐氏门下的士人,无不登得科第。
某次,有个姓杨的翰林主考顺天乡试。试前,徐乾学派人送去一份名单,要求将名单上的人尽数录取。杨翰林屈指一数,名单上的人数已将榜额全部占满,可还是不得不遵命照办。
榜发后,京师大哗,群情汹汹。康熙皇帝听闻后,亲自过问此事。杨翰林早得徐乾学指点,坦然回应道:“大清国初年,朝廷将美官授汉人,都不肯接受。如今汉人苦苦营求登科,足见人心归附,应该为此而庆贺。”康熙默然,事情竟然由此平息。
徐乾学生平爱奖拔读书人,因此经常有士子投其所好,等到深更半夜时,到徐氏住处附近大声读书,希望得到其赏识,以至徐氏所居绳匠胡同房价高出他处数倍,为京师之最,也足见徐乾学声名之高、能耐之大。彼时韩菼已是三十多岁年纪,连童子试都未通过,基本已无望于仕途,竟意外得到徐乾学的垂青,可谓是意外之喜。
康熙十一年(1672年),韩菼于京师参加了顺天乡试,因文章不合阅卷官心意,被黜落一旁。刚好徐乾学担任这届乡试的副考官,硬是从废弃的试卷中找出了韩菼的文章,韩菼由此通过乡试,成为一名举人。
次年二月,韩菼参加礼部会试,以第一名会元夺魁。
四月殿试,韩菼在时务策策文中指斥吴三桂等“三藩”拥兵自重,图谋不轨,朝廷不应姑息,应尽快撤藩。
殿试结束后,担任评卷的读卷大臣将所选前十名文章呈送康熙皇帝。正在暗中筹划撤藩的康熙读到韩菼文章后,极为振奋,当即提笔在韩菼卷子上写上“第一甲第一名”六个大字,韩菼由此成为满清第十四位状元,也是大清开国以来第一位会试、殿试接连夺魁者。
高中状元后,韩菼按照惯例入翰林院为修撰,后升为侍讲,侍从皇帝,讲解经史。然彼时朝中党争激烈,韩菼恩师徐乾学亦深涉其中。徐乾学之舅顾炎武生前一再为清廷罗致,却宁死不肯仕清,且为反清复明大业四处奔走,穷尽一生心力。其人虽只是个士人,但其胸怀天下的情怀感动了无数人。而顾氏外甥则成了满清新贵,且为争权夺势在朝中兴风作浪,两者之对比,不可谓不强烈。
韩菼见朝中诸臣只知争权夺势、追名逐利,渐渐失去了进取之心,遂以改葬父母为名乞假回家,在苏州闲居了五年。再次被召回朝中后,正好赶上康熙皇帝亲考翰林院官员,徐乾学第一,韩菼名列第二。徐乾学遂入值南书房[33] ,韩菼则升为韩林院传讲学士。一个月后,又升为内阁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