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第17/28页)

当卡米尔用上一个谚语,不管是哪个,说明他就是想结束这个话题了。

“啊,这个,‘趁热打铁’……”分局长在心里权衡着利弊。

“我需要一些人手。”

总是回到同样的问题上——资源。米夏尔长舒了一口气。但往往是你手头最紧的时候,别人最急着向你索要。

“不需要很久,”卡米尔恳求,“三四个小时。”

“针对三个目标?”

“不,针对……”

“我知道,趁热打铁……但老实说,警官,您就不担心适得其反吗?”

米夏尔非常了解这规律。趁热打铁往往打草惊蛇,目标人物溜之大吉,你越是追捕,概率越是微渺。

“就是因为这样,我才需要人手。”

这样的对话可以持续几个小时。事实上,关于范霍文要搞的那一场大围捕,分局长完全是不当回事的。她所有的举措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出相当的抵抗,以便于到时候能说“我早就和你说了”。

“既然法官同意了……”她终于松口,“那就和您的同事商量商量吧,如果您可以办到的话。”

抢劫的职业看起来和电影演员有点像,你花大量的时间等待,然后只需几分钟就完成了一天的工作。

所以我等着,计算着,预计着,在已有的经验中搜索着可以借鉴的信息。

如果她的健康允许,警察们应该已经让她指认了凶手。不是今天就是明天,只是个时间问题。他们会给她看照片,如果她是个好公民,也有着良好的记忆力,他们应该很快会发动搜捕。目前对他们来说最简单的应该就是追捕哈维克。如果我是他们我就这么干,因为这个行动是最安全也最简单的。我会在走廊上放上捕鼠器,然后在大门口埋伏,准备狠狠一击。我会制造点骚动,搞点威胁,这简直和当警察一样老掉牙。

最好的瞭望台当数卢卡家了。唐吉尔街,塞尔维亚社区的高层聚集地。他们就像是黑社会的大佬们,花大把的时间在那里玩牌、飙车、疯狂抽烟,就像得了荨麻疹而休养的养蜂人。他们喜欢让自己消息灵通,一旦有什么重要事件,就立刻会有电话通知他们。

15:15

范霍文决定行动。所有人都蓄势待发,人数好像还有点过剩了。

根据分局长的指令,卡米尔扩大了调动范围,几乎把所有当下能征集的人员全都征集过来了。他在路易焦虑的眼皮底下打了几通电话,他向朋友们进行了求助,他们给他派来了人手,这里一个,那里一个。一开始只是小工程,但最后队伍发展得越来越壮大。没有人知道卡米尔是以什么身份在那里的,但大家也不问。卡米尔用一种权威的口吻给出指令,不得不说的是,这感觉很滑稽。大家把旋闪灯挂上车顶,火速穿过马路,他们要招摇过市,震撼大街小巷,吓唬吓唬那些毒贩子、扒手、旅店老板和拉皮条的。妈的,他们之所以做警察,也是因为想圆自己的牛仔梦。卡米尔说,行动最多就几个小时,整点儿大动静,然后就回家。

总有些同事持着怀疑态度,卡米尔也很紧张。他给出了千万个理由,但却没有进一步的解释。他所准备的不完全是大家之前理解的。他们以为只是同时对三个目标人物下手,没别的了,没想到卡米尔组织了这么大一场追捕行动。他总是要更多的人,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找了多少人。大家都忧心忡忡。

“如果我们找到那些人,”卡米尔解释说,“一切都会迎刃而解,上级也会以我们为荣,我们会把奖牌分发给每个队伍的头儿。然后嘛,呃,这也就是几个小时的事情,如果我们工作得当,在上头问你们在哪个酒馆喝小酒之前,你们已经回到了办公室。”

不需要再多说什么,他的同伴们都已经向他屈服,并且给他增派了人手。警察们上了车,卡米尔打头阵,路易守着电话。

说到小心谨慎,卡米尔不是一个好的典范。而这恰恰就是他的目的。

一小时之后,在巴黎,就连一个出生在萨格勒布和莫斯塔尔之间的小混混都会知道这场疯狂追捕哈维克的行动。他躲在某个地方。警方已经搜寻了所有走廊、所有隧道,问了所有妓女,总之警方搜寻了所有非法移民喜欢的藏身之所。

这是休克疗法。

警笛呼啸着,旋闪灯的灯光扫过建筑物外墙,在两头封锁住了在巴黎十八区的某条街道。三个男人企图逃跑,又被抓了回来。卡米尔站在一辆车子边,一边看着这一幕,一边和另一个团队在电话上接洽,他们正在包围一家二十区的破酒店。

卡米尔要是仔细想想,可能还会感到一丝惆怅。

以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称它为范霍文缉查队的“大部队”时代——阿尔芒总是把自己锁在资料室里,从相关案件里找出几百个名字,把它们一一列在大大的方格纸上,而两天之后,你会看见只剩两个有可能的名字。那段时间,一旦路易转过身去,马勒瓦勒就到处插科打诨,挑逗姑娘,但当你正要呵斥他的时候,他又会展现出他极高的办事效率,并且给你递上一份最终证词,让你可以少忙活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