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精神生活 THE LIFE OF THE MIND(第7/11页)
贫民阶层的读书趣味不会耽误我们太多时间。这里受欢迎的产品是上层贫民喜闻乐见的《读者文摘》(发行量1787万份)、《电视指南》(1767万份),连同《纽约每日新闻》一类的日报,还有中下层贫民喜欢的《国民探秘者》、《每周世界新闻》、《明星周刊》和《环球周刊》这类在超级市场伸手可得的读物。这一类东西里充斥着中世纪奇迹、魔法、似是而非的科学神侃(如来自外太空的生命、体外旅行、精神胜利等)。第一眼看上去,所有这些低级趣味似乎说明了公立中等教育的全面失败,但是再仔细看一看就会发现,这些读物的编辑们常常极为老练地在事实和虚妄之间来回游戏,骗取读者的兴趣,请看这类内容:“希特勒,现年93岁,在幕后策动阿根廷对福克兰群岛的入侵”或“高级科学家与死人对话”。每星期这类刊物上大量无害的奇谈,取代了从前的婚姻预测和家庭顾问,而且还不会造成什么危害。贫民阶层的期刊只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窥视欲望,还大量提供有关名流私生活的流言蜚语。关键是,就像在酒吧里对体育比赛大加议论一样,这类内容给贫民阶层的人们一种权力的假象,使他感觉到,正是他在掌握着那些大人物,或者他起码可以决定谁会成功谁会失败。尽管这些贫民读物充满了奇迹和丑闻,但我们发现,没有任何一本期刊试图刺激贫民阶层的人们起来闹事,它们的基本功能是安抚和慰藉:
咖啡和酒精可以帮助你减肥
万岁,美国(生活在美国变得越来越好,而且,将来还会更好。)
为了讨好贫民阶级的感情,他们用这种方法:先提出一个观点,然后再宣称它就是事实。有的时候,他们用勇敢的、崇高的或者关于“不朽”的好消息来取悦年老的、卑微的和懦弱的人,比如:
我没能在72岁时翻山越岭,但我驾船横渡了大西洋,而且独自一人。
一个佃农和他的老婆,供他们的12个孩子上大学。
绝大多数国会议员相信死后复生。
最后,想着这些事情,我们忍不住会产生一种没多少根据的优越感。但是别忘了,不光是贫民阶层的期刊胡说八道、无中生有,这里有一则刊登在《新共和》杂志上的广告,像这份难得的期刊的其他内容一样,应该是针对富于理性的人、自由派人士、大学毕业生和其他有识之士的:
耶稣是虚构人物!确凿证据表明,弗拉维奥·约瑟夫斯⑱创造了耶稣,还写了《福音书》。
简装本3美元。
在同一期上还有:
世界末日已经临近,欲购从速,随寄1美元。
作为读者,贫民阶层的人很老实,对高雅的东西绝不试图装模作样或附庸风雅。只有在中产阶级里,阅读品味才是一个令研究者感兴趣的话题。在这些人里,假装斯文、蒙骗、歪曲得以大行其道。上层阶级才不在乎你对他们读的书怎么想呢,贫民阶层也不在乎。没多少钱又焦虑的中产阶级是那种想让你相信他读的是“最优秀的文学”的人,“破烂”、“垃圾”这种谴责经常挂在他们的嘴边上。他们是那些让人读不下去、装腔作势的二流书籍的天然读者,如詹姆斯·古尔德·科曾斯、约翰·斯坦贝克、赛珍珠、劳伦斯·达雷尔的《亚历山大四重奏》,以及赫尔曼·沃克、约翰·赫尔塞、欧文·肖的大杂烩倾销,还有杜兰的哲学史。中产阶级最为推崇的经典是《老人与海》,而实际上海明威简直是不得不写了这本书,因为桑顿·怀尔德停止了创作,因此留下了空白让人填补。中产阶级对迪兰·托马斯恨之入骨(吉米·卡特把他放在自己最喜欢的诗人的位置上),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朗诵诗的唱片有一种把诗歌降等的嫌疑,使诗歌变成了立体声音乐。正是在中产阶级家里,你会看到54卷本的《西方世界的伟大著作》,还有2卷本准学术的《西方大观念》⑲。因为中产阶级相信权威,所以他们是指导类书籍最大的读者群,也是百科全书的传统推销对象,在枫木壁柜里,陈列的一定是《每月一书俱乐部》的最新推荐,和个人收集品摆在一起。(如果你上的是一所不怎么样的学院,书架上就会是《文学指南》推荐的书;如果你什么大学都没上过,书架上准是许多卷的《读者文摘》合订本。)
当然了,中产阶级只热衷于读非意识形态性的期刊,比较好的像《国家地理》、《史密森学会会刊》和《房屋与园艺》。《国家地理》还在封底广告上向中上层阶级推销昂贵的军校和纪律严明的训练营,好让他们把不听话和吸上大麻的儿子送去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