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到底有多少故宫文物被运往台湾?(第2/3页)

3

1936年,在上海的这些故宫文物都被运送到了南京,但还没过多久,“七七事变”爆发了。

1937年,国民政府已做出了迁都重庆的决定,留在南京的这些文物,也随即踏上了二次迁移的征程。

当时的迁移,分成了三路:

第一路:南京—汉口—长沙—贵阳—安顺。

第二路:南京—汉口—宜昌—重庆—宜宾—乐山安古镇。

第三路:南京—徐州—郑州—西安—宝鸡—汉中—峨眉。

尽管当时政府也调用了一切可调用的资源,但这次的迁移,依旧是最艰苦的一次。途中,文物的护送队伍遭遇日军飞机轰炸,土匪骚扰,汽车故障,道路泥泞等,三条线路均遭受了巨大的考验和挑战。但是,在押运人员一路的严密甚至拼死保护下,文物基本一件也没有丢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运送文物的卡车在老百姓的帮助下艰难前行

参与北路(北路是最艰苦的一路)押运的那志良,在经历了一路上遭遇轰炸、翻车、翻船后发现文物依旧完好无损,于是开始相信有人和他说过的四个字:

古物有灵。

4

1945年抗战胜利后,这些故宫的文物,又从西南大后方陆陆续续重新运回了南京,并准备运回北京故宫。

但不久之后,解放战争又爆发了。

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那些留在南京的故宫文物,再一次面临迁移。

1948年底,国民党军队在淮海战役中的颓势已无法逆转,抢运故宫文物的决定又一次做出。

1948年12月21日,一个萧瑟的冬日,故宫文物的又一次迁徙开始了。

在南京的下关码头,海军司令桂永清手里已经几乎无船可调,只能调来一艘国民党海军“中鼎号”平底运输舰。11年前,从南京运往内陆的故宫文物,也是从下关码头出发的,而这一次,目的地成了台湾基隆港。

这是国民党第一次将故宫文物运往台湾,一共运走了320箱。

1949年1月6日,第二批故宫文物被运往台湾,搭乘的是招商局调派的“海沪轮”。

四库全书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典籍,故称“全书”。当年,乾隆皇帝命人手抄了7部《四库全书》,分别藏于全国各地。先抄好的四部分贮于紫禁城文渊阁、辽宁沈阳文溯阁、圆明园文源阁、河北承德文津阁,称为“北四阁”。后抄好的三部分贮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文澜阁珍藏,称为“南三阁”

这一批运载的故宫文物有1680箱,是迁台文物中最多的一批。其中不仅有宋元瓷器精品和存在南京的全部青铜器,还包括全套文渊阁《四库全书》和离藻堂《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共七部,故宫文渊阁所藏是第一部,也是缮写得最为完整的一部。这批运走的青铜器和瓷器后来成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1949年1月28日,第三批故宫文物被运往台湾,这次国民党动用的是“昆仑号”——也就是本文开头描写的那一幕。那一次,一共运走972箱。那天最后送上船的四个箱子里,就有一个故宫稀世珍宝——碧玉屏风。

碧玉屏风在1941年被汪精卫当礼物送给日本天皇,日本投降后又被要求送还了回来

在此之前,解放军合围北平在即,当时的民国教育部次长,转运负责人杭立武着急地想要把故宫的一批精品会同南京的文物,一起运往台湾,但当时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虚与委蛇,不断拖延,最后保证了北平故宫的文物没有被运走一件。

在三批文物被运送之后,当时的李宗仁代总统下令禁止再从故宫运出文物。(1949年10月,国民党从重庆又空运走了当年留在重庆的38箱文物。)

就这样,国民党分三批运往台湾的故宫文物,总计2972箱,其中古物1434箱,图书1334箱,文献204箱,占当时留在南京的文物的1/4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包括南京在内的散落在各地的故宫文物,都被陆陆续续运回了北京故宫。

马衡

5

应该说,当初运往台湾的故宫文物,虽然数量远不及留在北京故宫的文物,但毕竟经过精挑细选,里面还是有很多精品的。

翠玉白菜

除了我们大陆游客都熟知的翠玉白菜,以及肉形石,还有下面这些门类的精品。

第一大类是青铜器。民国学者重视金石研究,而“鼎”又被视为国家的象征。国民党一共带走了2382件青铜器——要不是后母戊鼎(即原来的司母戊鼎)太大太重,估计也被带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