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编年(第3/4页)
1909年 弗里茨·霍夫曼(Fritz Hofmann)发明人工合成橡胶。
特奥巴登·冯·贝特曼·霍尔维格(Theobald von Bethmann Hollweg)被任命为帝国新首相。
1912年 英国陆军大臣理查德·霍尔丹(Richard Haldane)勋爵出访柏林,试图劝说德国控制海军军备。英德海军协定流产,不过双方仍力图合作解决巴尔干危机,并在葡萄牙不在场的情况下计划共同瓜分葡萄牙殖民地。
4月 号称“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沉没。慕尼黑美术社团“青骑士社”成立,成员有弗朗茨·马尔克(Franz Marc)、保罗·克利(Paul Klee)、瓦斯利·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和奥古斯特·麦克(August Macke)。
1912—1913年 巴尔干战争。相对弱小的巴尔干同盟各国向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开战。
1913年 为应对法国、俄国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德国加紧征兵。法兰西银行和德意志帝国银行悄悄收购市面上的黄金。
1914年 6月 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刺杀身亡。
7月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8月—9月 欧洲各国参战;德国军队穿越中立国比利时直逼巴黎。德国西线战略失败,德军却在东线成功阻挡并击溃俄军进攻。战争双方转入阵地战。
新闻审查制开始实施,工人罢工也被禁止。
1914—1915年 土耳其和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集团;日本和意大利加入协约国集团。
1915年 4月 德军在战斗中首次使用毒气。
5月 英国邮船“卢西塔尼亚号”(Lusitania)被德军潜艇击沉,船上载有的美国公民遇难,该事件加速了美国向德国的宣战。
1916年 2月—9月 凡尔登战役。德法双方伤亡近70万人。
12月 德国通过“国家紧急动员令”,可对全民进行军事动员。而且,在紧急情况下工会须同企业主和政府保持通力合作。
同盟国提出议和,遭协约国拒绝。
德国扶植的“波兰王国”成立。
1916—1918年 保罗·冯·兴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和埃里希·冯·鲁登道夫(Erich von Ludendorff)领导的第三届最高统帅部实际主持德国大局。
1917年 2月 德国海军部宣布开展“无限制潜艇战”,使得美国的参战无法避免。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沙皇专制被推翻,温和派亚历山大·克伦斯基(Aleksandr Kerensky)出任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总理。
3月 俄国主帅勃鲁西洛夫(Brusilov)发动的大规模进攻失败:俄军计划在东线两翼包抄立陶宛维尔纳那拉奇,以遏制德军在西线凡尔登的作战。但是,该进攻计划因春天泥土解冻、道路泥泞而被迫终止。
4月 威廉二世在复活节许诺进行民主制改革。
7月 德意志帝国议会中形成中左多数派,这是1919年魏玛联合政府的雏形,各派达成“和平但不割地也不赔款”的共识。
11月 在德国最高统帅部的资金支持下,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分子经由德国返回俄国的彼得堡发动革命。俄军前线失利,国内爆发内战。列宁许诺要通过世界革命使俄国人民拥有和平。
1918年 1月 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参众两院发表“十四点原则”的演讲。该建议包括建立解决民族自决的机构——国际联盟、贸易自由和门户开放等。
3月 德国通过《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与俄国达成了同盟国在东线停战的和平协议。列宁大胆接受了这项条件苛刻的和约,因为他们预测即将爆发的德国革命能让自己挽回条约的损失。
6月—7月 德军在西线发动最后一次主动进攻,仍以失败收场。
8月 英军坦克冲破盘踞法国北部重镇亚眠的德军防线。
9月 德国最高统帅部宣布成立新议会制政府,以便向协约国议和。
10月—11月 首相巴登亲王(Prince Baden)执掌中左派联合政府,对现行政体进行大刀阔斧式的改革,并向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基于“十四点原则”的停战请求。一些德国海军舰队接到与协约国在北海进行最后一战的命令后,水兵哗变。德军在西线全面溃败,革命在德国国内已成燎原之势。德皇威廉二世逃往荷兰,德国皇室宣布下野,德国内战爆发。共产党人卡尔·李卜克内西(Karl Liebknecht)和社会民主党人菲利普·谢德曼(Philipp Scheidemann)相继宣告德国成立共和国。社会民主党领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接替巴登亲王掌权。
11月 双方在法国东北部贡比涅森林签订停战协定。
1918—1919年 德国工业界与商业界联合会共同成立“中央工作联盟”,用以平息革命、进行社会改革。
1919年 1月 德国各地举行大选,中左派获得压倒性多数。国民议会在小城魏玛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