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战争边缘政策(第3/3页)

奥地利要么向塞尔维亚政府表现政治上的谦卑,那么事情可以解决;要么主动来一场逼迫塞尔维亚屈服的外科手术式打击,那样也是合情合理的。威廉二世赞许地在维也纳递来的战书空白处如此挥笔:“要么现在开打,要么永远不打”,“塞尔维亚必须退到他们原来的位置上去”。但是,如果这些外交战略失败,同时俄国也向德奥两国宣战,那么唯一的办法便是:这场战争不由德国挑起,而由奥地利来挑起。因为如果由德国挑起,奥地利人不可能如约履行他们的义务。战事升级的可能性仍不能被忽视或者排除,但只要前两阶段的战役目标能够从容不迫地完成,那么剩下的任务就可以听天由命。不过,局势却被“施里芬计划”弄得恶化了,因为在作战细节上,德国不可能先进攻俄国再进攻法国,所以奥地利一直有一种疑惑,即将由谁单独承担东线的战事。不过,奥地利人不知道,鉴于德国对西线的闪击计划,必须由他们单独承受俄国人的猛攻,并且他们得不到德国的任何援兵。此外,要是他们不能收买意大利加入联盟的话,那么奥地利也将陷入东、南两线作战的绝境。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过后,俄国秘密警察(Ochrana)不断散播所有斯拉夫兄弟要团结一心、共御外敌的口号。然而,此时德国政府则向奥地利人开出一张“空头支票”——承诺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会力挺奥地利,这完全背离了俾斯麦的政治智慧。德国现在鼓动奥地利人冲杀在前,并依靠奥地利人陈腐的外交机制来践行这一切,意味着德国的生死存亡现在不由自己的利益左右,而由奥地利的利益所左右。

虽然一年前欧洲通过外交手段成功制止了1912—1913年爆发的巴尔干战争的继续恶化,但是在战前的三阶段未能出现任何为实现和平而进行的努力。在第一阶段,各国普遍未能意识到当前的危机有可能恶化为世界大战。在第二阶段,关键战略部署已被同盟国和协约国开打后如何维持两大阵营内部的凝聚力、保障阵营中最弱的成员——奥地利和俄国的考量所取代。在第三阶段,俄国正在快速进行军事动员。

德国人越来越濒临绝境。因为他们意识到奥地利的外交进展非常缓慢,以致未能在俄国采取军事动员之前先发制人,而且对被他们轻视的塞尔维亚政府造成无法挽回的恶劣影响。但是,正如德国首相贝特曼·霍尔维格坚信的一样,胜利尚存一线希望,因为沙皇会收回成命、法国会提出议和,这样一来,协约国集团便不攻自破。英国虽然在协约国集团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已被国内的爱尔兰内战弄得自顾不暇,英国内阁甚至未能通过开战议案,因此,德国还有赢得战争的准备时间。然而,德国开启的大战最终还是走向了失败。因为各大列强都相信,这场世界大战早晚都会爆发,而他们只需花精力寻找良好的开战时机并维持他们的联盟体系,而非维护世界和平。因此,这两大不以阻止战争爆发为己任的集团让世界大战变得无法避免。最终,每个小成员国都抱着防御的姿态,跟在那些发起主动进攻的大成员国后面。彼时还是青年军官的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很快被抽调到血腥的凡尔登战场。30年后他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做出这样的总结:他称其为“欧洲在20世纪的‘三十年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