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加沙地带(第2/2页)

尽管长期面临财务、政治和心理方面的种种困难,联合国这一专门机构依然工作得非常出色。其预算来源并非出自联合国综合基金,而是来自各个成员国单独出资的捐款(最大头的捐款来自美国,其次是英国。理所应当)。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提出重新安置难民、到别处而非他们自己的故土以永久定居下来的措施,遭到了难民营驻扎所在领土上的阿拉伯各国政府的反对(加沙地带由埃及政府掌管)。难民自身当中也有反对意见。他们觉得,默然同意重新安置,就相当于声明放弃他们复国的权利。可能会有人向他们指出,西德已经吸收了东德难民进人经济生活——由此获得了繁荣力量——同时也并没有声明放弃对波兰和苏联所强行吞并的德国领土的权利(6)。但这一显然很是贴切的例子在阿拉伯人的脑海中没留下什么印象。照他们看,要保持自己的权利,就要拒绝重新安置的建议。

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有两项预算:一项是维持难民的生活,另一项是提供复苏再建。前者少得只能勉强为难民提供夏天不超过1500卡路里、冬天不超过1600卡路里热量的食物;复苏再建基金则由于阿拉伯各国政府政治上的反对而遭到阻碍。在这样的两难境地中,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已经做得很好了。粮食配给量虽然不足,但分配得公平高效,并且还挑选出由儿童、老人和病患组成的群体,给他们额外补充一顿热午餐。公共医疗卫生服务极其出色(其中妇产工作尤为突出)。母亲们都受到教导,孩子们身体一有不适就要早早带到难民营的诊所进行治疗。复苏再建基金一时还不能用于重新安置,现在先支取出来用于教育。现在难民的教育标准,和他们的医疗标准一样,很可能比他们背井离乡之前还要高。没几个阿拉伯社区团体能够有这么高比例的女孩入学就读。这些举措使得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颇具声望,但由此的结局会如何呢?难民营的人口在快速增长,有大量的人接受教育——为了什么呢?等他们所受的教育一结束,特别是那些已经进入中学阶段的少数聪明人,他们有什么可以期待的呢?或许加沙地带最鼓舞人心的机构就属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的职业训练中心了。技术员即便身为难民,看来也有着获得长期雇用的美好前途。但这么多的技术员前途会怎样呢?

假如说90万巴勒斯坦阿拉伯难民像一颗炸弹,那么在加沙地带倍受煎熬的这20万人就是这颗炸弹会引爆的弹头。这里是威胁世界安全的危险所在,同样也是对世界良知的质疑。倘若相关各方——以色列、阿拉伯各国和难民自己,不做出痛苦的牺牲,这一危急的人类问题断然无法解决。世界的责任在于坚持谈判和解并且慷慨补偿以缓解困难。在全世界各国当中,最重大的责任落在英国和美国身上。至少,在这一方面,阿拉伯人的观点无可争辩。

————————————————————

(1) 又译联合国难民救济及工程局,1949年联合国大会成立的一个专门负责巴勒斯坦难民事务的非政治性执行机构,负责人道主义救助,改善中东的和平与安全状况。

(2) 非利士人(Philistines),居住在迦南南部海岸的古代民族,其领土位于今加沙走廊及以北一带。

(3) 典出《圣经》“士师记”第十六章第二十九至三十节。

(4) 圣波菲力乌斯(Saint Porphyrius,约346—420),加沙的大主教,出生于塞萨洛尼基,故称之为马其顿人。

(5) 指塞琉古帝国与托勒密王国在第四次叙利亚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拉菲亚之战。据古希腊历史学家波利比奥斯记载,拉菲亚战役中托勒密四世军拥有七万步兵、五千骑兵和73头非洲战象;塞琉古的安条克三世军则有六万余名步兵、六千骑兵和103头印度战象。

(6) “二战”结束后,关于奥得河—尼斯河线以东领土,根据波茨坦协议,哥尼斯堡连同东普鲁士北部地区划归苏联,东普鲁士的其他三分之二领土分给了波兰,因而大量居住在上述地区的德国人遭到驱逐。对奥得河—尼斯河线以东领土,西德政府倾向于使用“波兰和苏联统治下的前德国领土”,但波兰和苏联政府拒绝使用这个说法,因为这暗示这部分领土有一天将归还德国。需要另外指出,1990年德国正式承认重新统一下的东部边界,终止了对奥得河——尼斯河线以东领土的主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