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一章 逃功无敌(第3/4页)
说完他脸色一沉,声色俱厉地道:“朕与杨卿定下清除鞑靼百年之患的妙计,如今分化鞑靼两大首领的目的办到了,结盟朵颜三卫驱狼斗虎的目的办到了,可是三边总制杨一清在做什么?朕有长城天堑可守、朕陈兵十万与关上,可是在这大同城外,伯颜大军竟全军入境,险些取了朕的首级!杨一清罪无可恕!朕一定要重重地办他!”
小皇帝露出凛凛杀气,看得王守仁心中一惊,杨一清要糟了。
他略一思忖,才徐徐道:“微臣本来尾随在火筛之后,看见烽烟起时急来救驾,还不知伯颜入关详情,本来不便置喙……但臣追踪伯颜时,他的大军毫无战斗迹象,便轻易越关直入,臣怀疑守边将领中有人私通鞑靼,杨总制刚刚上任,就率军作战,实是无法顾及整肃各处关隘守将,若……若是有人开关揖敌,实非杨总制战之罪……”
指挥作战不力,造成重大伤害,就足以入狱坐牢,如今皇帝在白登山会见朵颜三卫,事先早已知会杨一清,由京营五千精兵防范弥勒教的内贼,由他防范外虏,可是伯颜大军却轻易穿过他的防区,堂而皇之地出现在白登山下,险些陷皇帝于死地,杀头都是轻的。
王守仁不敢直接替他开脱,却轻轻点了这么一记,然后又恳切地看了杨凌一眼,在场能说动皇帝的大概只有张永和杨凌了,张永与他不熟,便只有求杨凌出面说情了。
他言下之意杨一清是三边总制负责地区防务不假,但此次伯颜叩关并非杨一清指挥失当,而是有内贼策应,这个失误就是诸葛武侯再生,也无法事先防范做到周全,难道要一个刚刚上任的大将把三关将领全换成他自己的心腹?如果真要追究……似乎该追究把内贼提拔到边关要隘任职的人才对。
杨凌明白他言下之意,他急忙走上前对正德悄声道:“皇上刚继大统,便在白登山会见朵颜三卫,立盟互助,平息辽东,此文治之大功也。将计就计,以自己为饵引寇中伏,以少胜多歼敌万余,创永乐大帝北伐以来最大战绩,此武功之伟绩也。杨总制刚到边陲,重挫伯颜,且分兵奇袭敌后,为皇上分化鞑靼,立下不世之功,实是难得的将才。伯颜入关,非战之罪,若予严责,难免伤了边将之心,再者朝中百官也难免生疑,而且他们本来就反对皇上亲巡,这一来不是更授予其口实了么?”
文治武功?永乐大帝北伐以来之最大战绩?只听了这两句话,正德这头顺毛驴儿眉毛眼睛就一齐飞了起来,他忙道:“爱卿说的是,朕差点儿自毁战功……呃……自毁长城,杨一清守边还是难得的将才的,只是此事虽不可大肆张扬,但是对于边军仍要秘密彻底清查,凡有可疑的一律撤换,此事朕就交给你了。边关守将混进这么多奸细,天知道什么时候酿成大祸?”
杨凌连忙点头应是,王守仁感激地看了他一眼,然后才向皇帝请辞下山,指挥士卒清点死伤、打扫战场、看押战俘,并派人往大同探察战局情况,已便决定皇帝行止。
※※※
烽火起时,太原中卫指挥使邓学英便匆匆跑进张寅的大帐禀报,随后太原左卫指挥使、以及军中高级将领纷纷披挂整齐来到帅账。
张寅心中暗暗高兴,伯颜已经数日没有大规模攻关作战了,此时烽火燃起,十有八九是奇袭入关了,苦心经营多年,如今终于有了结果,叫他如何不欣喜若狂?
依张寅本意,是原地驻扎,静候战果。杨一清调他的大军来,本来是防备伯颜在皇帝会盟时攻打关隘,以便就近命令他支援遇袭的城堡,可是他并未想到伯颜大军早有内应,竟然轻易入关直趋白登山。
关上鏊战的话双方争持不下,还来得及派人通知他,伯颜直扑白登山后,杨一清得了禀报惊得魂飞魄散,立即自关隘调集大军,同时派军驿飞调张寅来援,至于他的大军是否来得及救驾也顾不得了。
杨总制的驿马令箭未到,太原援军内部却已争得不可开交,张寅认为应按照杨一清的命令原地待命再决定行止,中卫指挥使邓学英却认为应按照惯例,烽火燃起时附近驻军立即就近驰援关隘,太原左卫指挥使关勇一力坚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既然烽火应立即奔赴大同,以防不测。
张寅有意拖延时间,故意纵容二将争执,自己却不坚执已见,只是派出快马探马往大同探察军情。直拖了近一个时辰,估计现在拔营,已来不及赴援白登山,他才“断然”决定按关勇之见起兵赴大同。
大军走到一半路程,堪堪迎上杨一清调兵的驿使,众将听说伯颜入关已攻向白登山,不禁惊慌失措,加紧指挥大军赴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