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棋高一着(第2/3页)

范母在家厕,叶母在路厕,各自生了一个儿子,却都是出类拔萃的好儿子。童年的苦难使叶向高刻苦读书,14岁中秀才,21岁中举人,25岁中进士。此时已被授职庶吉士,提升为编修。

庶吉士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为皇帝讲解经籍,是明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所以在朝堂上,他们也有谏议之权,只不过毕竟年轻识浅,当着这么多大佬,叶向高不敢轻易开口。

思量再三,叶向高终于鼓足勇气,拱手道:“皇上,臣有一言,不知当不当讲?”

朱翊钧最开始只是悲哀于满口仁义道德、心中却各有算盘的文武大员在朝堂上互相推诿扯皮,把堂皇庄重的庙堂之地当成了他们博弈厮杀的名利场,再加上好不容易有了个令他心动的女人,却因为顾忌重重、约束多多,被叶小天这样一个臣子轻易击败,有些心灰意冷,这才负气不再上朝,托口身体不适。

每每有大臣劝谏,朱翊钧一概以“头昏眼花、心促气短、不良于行”等理由搪塞,反正朝会早就成了“面子工程”,除了一些礼仪性的事务,根本不会有什么朝廷大事是在所有五品以上官员云集的朝会上商议,影响不到他朱明天下的根本。

可是不知是心理作用还是随着他用同样的病假理由对大臣们解释,形成了一种类似于催眠暗示的效果,又或者仅仅是碰巧了,他的身子骨儿真的开始不好起来。

此时大臣们的群议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时辰,万历坐在那儿,只觉腰眼沉重,胸口憋闷,很不舒服。听叶向高一说,朱翊钧有些不耐烦地道:“讲!”

这是内廷小议,不是朝堂,不用动不动就出班、长揖、捧笏而谈,叶向高只是原地站起,微微欠身道:“皇上,臣以为,朝廷此时,确实不宜三面开战……”

万历老大不耐烦,把眉微微一挑,这都是老生常谈了,你站出来就为了再附和一遍?不料叶向高话风一转,又道:“不过,抚有抚的方法。臣以为,杨应龙种种举动,未尝没有反意。

他若有志于天下,则宁夏之乱,东瀛之战,也瞒不得他太久。此前何恩、宋世臣等飞书告反,又有贵阳叶巡抚、陈巡按弹劾他二十四条大罪,杨应龙惶惶不可终日,急急上书自辨,又遣人往成都理论。

如果此时朝廷对这些都置之不理,一味好言安抚,那么杨应龙会怎么想?他是认为朝廷真的相信了他,还是认为朝廷畏惧三面开战,所以才对他用了缓兵之计?”

万历何等聪明的一个人,听到这里憬然而悟,身子不由坐直了些,也不觉得如先前一般疲惫了,沉声道:“说下去!”

叶向高道:“是!当然,臣之所言,都是建立在杨应龙确有反意的假设上。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朝廷一举一动,便涉及万千黎庶,这一点不可不慎。是以,臣以为,朝廷在两面开战的情况下,对杨应龙宜抚不宜剿。但如何抚法,还当商榷。此其一!”

这时,首辅赵志皋也听进去了,忙道:“其二呢?”

叶向高微微一笑,笑得有点阴险:“这第二么,杨应龙是否真有反意,尚待查勘。而何恩、宋世臣等人正秘密赴京,如果他们手中真的掌握着杨应龙谋反的证据怎么办?皇上金口玉言,朝廷不能出尔反尔,今日安抚,赦其无罪,来日如何再行讨伐?”

兵部尚书乔翰文抚掌赞道:“妙!此抚,当示之以强、示之以威,叫他摸不清朝廷的虚实,不敢轻举妄动,万万不能示之以弱,壮其野心。同时,此抚当预留线索,只等宁夏孛拜伏法、东瀛倭寇退却,朝廷腾得出手来,还得有充分理由来收拾他!”

叶向高向乔翰文长长一揖,道:“尚书大人所言甚是!此时朝廷越是示好示弱,杨应龙就越是胆大,本来不敢反,说不定也就反了。这个抚,要掌握好一个度才行。”

万历皇帝微笑起来,赞赏地看了叶向高一眼,道:“叶卿所言有理。朕决定……”

众大臣纷纷起立,肃然听谕,朱翊钧道:“兵部遣人,以钦差大臣身份坐镇贵州,叫叶梦熊调兵遣将,做出兵讨伐姿态,另谕四川总督李化龙,叫他上书为杨应龙陈情,朕再下诏,命杨应龙赴贵阳自辩听勘!”

阁臣张位道:“皇上,不管杨应龙有无反心,此等情况下,他都不敢奉诏,前往贵阳听勘的。”

朱翊钧道:“不去贵阳,便让他去成都!”

张位苦笑又道:“恐怕成都他也是不敢去的。”

朱翊钧懒洋洋地道:“成都他也不敢去,那朕就派重庆知府往播州调查,叫他随从听勘!”

众大臣的眼睛都亮了,朝廷如此这般,那就做足了姿态,显得底气十足,杨应龙见了必然得思量再三,恐怕是不敢轻易扯旗造反了。而派遣地方大臣调查,可以迟迟不作结论,有了结论也可以说是地方官员调查有误,只要不是朝廷定的调子,这边一旦腾出手来,随时可以再度发难!